2000 年 1 月 15 日,省城的阳光终于挣脱了连日的阴雨,透过图书馆的玻璃窗,在张小莫的课本上投下一块方形的光斑。她正对着《现代汉语》里的 “形声字” 发呆,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 是银行的短信:“您尾号 3721 账户已到账助学贷款 6000 元,余额 6005.23 元。”
屏幕上的数字像颗小太阳,瞬间照亮了她连日的疲惫。她攥着手机,手指反复摩挲着 “6000” 这四个数字,眼眶突然有些发热 —— 这不仅是学费的着落,更是父母不用再为她的生活费熬夜缝手套的希望。她立刻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听筒里传来熟悉的 “嘟” 声,混着远处隐约的油锅 “滋啦” 声。
“喂?小莫?” 母亲林慧的声音带着喘息,背景里的油锅声突然变大,“等会儿啊,我把油条翻个面!” 电话那头传来锅铲碰撞的脆响,过了几秒,声音才清晰起来,“是不是助学贷款到了?你爸早上还念叨呢,说要是到了就不用再去工地扎钢筋了。”
“到了妈!6000 块!” 张小莫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您和爸别太累了,我在学校能打工,生活费够花。”
“不累不累,你爸学扎钢筋学得快,工头说他手脚麻利,一天能赚八十呢!” 林慧的声音里满是欣慰,“对了,昨天王婶来卖油条,说她儿子在广州用电脑卖水果,一天能卖好几十斤,说咱们也能在网上宣传宣传早餐摊,说不定能多来几个人。”
“网上宣传?” 张小莫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 —— 王婶儿子说的应该是在论坛上 OICQ 群里发消息。她赶紧说:“可以试试!等我放寒假回家,教您怎么弄,咱们还能拍点油条、咸菜的照片发上去。”
“还能发照片?那可太好了!” 林慧的声音更亮了,“不说了啊,客人等着呢,你在学校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吃。”
挂了电话,张小莫心里暖洋洋的。她摸出抄本,在 “2000 年愿望” 那条后面加了一行:“教爸妈用电脑,帮家里宣传早餐摊。” 阳光照在字迹上,红色的圆珠笔芯泛着微光,像撒了把碎钻。
1 月 20 日放寒假那天,张小莫特意去批发市场买了双加绒的棉鞋 —— 母亲的老棉鞋已经穿了三年,鞋底磨平了,去年冬天脚趾冻得通红,她一直记在心里。还买了两斤父亲爱吃的糖糕,用油纸包好,揣在怀里保温。
坐了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回到小城时,已经是傍晚。刚走到筒子楼楼下,就闻到了熟悉的咸菜香 —— 母亲正站在煤炉旁,往坛子里装新腌的雪里蕻,蓝色的围裙上沾着点点盐粒。父亲张建国蹲在旁边,手里拿着螺丝刀,正在修一台二手黑白电视,屏幕上还蒙着层灰,是他昨天从废品站淘来的。
“爸!妈!” 张小莫跑过去,把棉鞋递给母亲,“您试试合不合脚,加绒的,冬天不冻脚。”
林慧放下手里的坛子,赶紧穿上棉鞋,大小正合适,暖和的绒毛裹着脚,让她忍不住红了眼眶:“花这钱干什么,我那旧鞋还能穿。” 嘴上这么说,却舍不得脱下来,在地上走了两步,像个得了新玩具的孩子。
张建国也放下螺丝刀,拿起糖糕咬了一大口,甜香的糯米混着芝麻味在嘴里散开,他笑着说:“还是我闺女疼我。你看,这电视修修还能用,以后就能看新闻了,昨天听工头说,现在全国网民都破千万了,比咱们县城的人还多。”
他说着,打开电视,屏幕闪烁了几下,终于出现了清晰的画面,正在播放《新闻联播》,里面正好在说 “互联网发展迅速,农村电商初现端倪”。张建国指着屏幕,突然转头对张小莫说:“小莫,你说咱们家的咸菜能不能挂在网上卖?王婶说她儿子卖水果能寄快递,咱们的咸菜密封好,应该也能寄吧?”
张小莫愣了愣,随即笑了 —— 她没想到父亲会这么快接受 “网上卖货” 的想法。她蹲下来,拿起一坛咸菜,说:“能!咱们先拍点照片,发在 OICQ 群和榕树下,要是有人要,就用快递寄过去,快递费让买家出就行。”
“那太好了!” 张建国的眼睛亮了起来,赶紧擦了擦手上的灰,“我这就去把咸菜坛子擦干净,拍出来好看点。”
林慧也跟着忙活起来,把腌好的雪里蕻、萝卜干都摆出来,用干净的盘子装着,还特意找了块红布当背景。张小莫拿出手机 —— 是赵磊淘汰下来的旧手机,能拍照,像素不高却足够用。她调整角度,对着咸菜拍了好几张,选出最清晰的一张,存在手机里。
晚上,一家三口挤在 15 瓦的灯泡下,张小莫打开从学校借的笔记本电脑 —— 赵磊听说她要帮家里宣传,特意让她带回家用。她登录自己的 OICQ,打开 “梧桐叶与冰棱” 群,发了条消息:“各位朋友,我家是小城的,有自家腌的雪里蕻、萝卜干,干净卫生,5 块钱一斤,有需要的可以联系我,支持快递!” 后面附上了那张咸菜的照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