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掉电话,林悦递给小吴一杯热牛奶:“别怕,在林氏,只要你的建议有道理、有依据,不管职位高低,都会被重视。你这份认真负责的态度,比资历更重要。”小吴感动得眼圈发红,用力点头:“谢谢林总,我一定把方案改好!”
小吴的案例很快在集团传开,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主动提建议。有人反映“员工餐厅菜价高、味道差”,林悦立刻让张姐牵头成立“餐厅监督小组”,一周内完成菜价下调15%,新增“员工意见墙”;有人建议“设立技术分享会”,周凯马上组织每周五下午的“算法沙龙”,连陈刚都主动分享仓库里的技术革新经验;还有人提出“优化加班制度”,人力资源部很快推出“弹性打卡”“加班调休优先”等政策,员工满意度直线上升。
与之相对的,是溜须拍马之风的迅速收敛。孙丽因为送礼被记过,又在采购招标中试图“走关系”,被张姐当场揭穿,最终被调至偏远的厂区后勤岗;之前总围着林天雄转的几个中层,要么主动提交辞呈,要么开始沉下心干活,没人再敢搞“表面功夫”。最明显的变化是员工餐厅——过去吃饭时,总能看到有人围着领导“汇报工作”,现在大家都按部门坐在一起,讨论的都是“项目进度”“技术难题”“福利改进”,气氛轻松又务实。
周五下午的技术分享会上,周凯特意邀请林悦参加。陈刚站在讲台上,用PPT展示他在仓库里改进的“零件分类系统”:“这个系统用的是物联网模块,成本不到2000块,却能让零件查找效率提升60%,之前提交给技术部,一直没人重视,现在终于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了。”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几个老工程师当场提出合作意向,想把这个系统升级后用到智慧新城的设备管理中。林悦坐在第一排,看着陈刚自信的样子,想起他刚被提拔时的局促,心里满是欣慰。分享会结束后,她走到陈刚身边:“下个月的‘核心骨干评选’,我推荐你参选。你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相信‘实干能出头’。”
陈刚的手又开始发抖,但这次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激动:“林总,我……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站在这里。以前总觉得‘没关系没背景’就没机会,现在才知道,只要好好干活,真的会被看到。”
“这就是林氏要的文化。”林悦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和周凯、小吴,都是企业文化的‘活招牌’。只有让大家看到‘实干有回报’,才能真正杜绝阿谀奉承。”
当天晚上,林氏集团的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致全体员工的信》,作者是林悦。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写了三个故事:小吴纠正数据错误、陈刚仓库里的技术革新、周凯算法危机中的坚守,最后写道:“林氏的未来,不靠奉承的话,不靠贵重的礼,靠每一个人的双手和智慧。只要你肯干、会干、敢干,林氏就会给你舞台,给你尊重,给你应得的回报。”
这封信在员工群里刷屏了,不到一小时就有上千条留言:“这才是我们想待的公司!”“以前总觉得在林氏没奔头,现在浑身是劲!”“跟着林总干,踏实!” 连退休的老员工都发来消息,说“看到现在的林氏,就想起老董事长当年的样子”。
林天豪看到留言,特意找到林悦:“悦如,你比我们这些老人更懂员工的心。企业文化不是靠制度硬推的,是靠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从心里认可。你爸当年就是靠‘待人真诚、任人唯贤’,才把林氏做起来的,你现在把这份初心捡起来了。”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林悦递给林天豪一份《员工关怀基金申请表》,“这是我新申请的基金,专门帮助有困难的实干员工。陈刚的孩子要上小学,我已经让人力资源部帮他联系了学区房;小吴是外地来的,集团准备提供人才公寓,让她安心工作。”
林天豪接过申请表,看到上面“首期资金100万,从林氏利润中划拨”的字样,眼里满是赞许:“刚柔并济,恩威并施,你现在的管理手段,比我当年成熟多了。有你在,林氏的根基只会越来越稳。”
周日下午,林悦特意去了智慧新城的工地。夕阳下,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周凯和陈刚戴着安全帽,蹲在地上和工程师讨论图纸;不远处的临时办公室里,小吴正和市场部的同事修改宣传方案,脸上带着认真的笑容。看到林悦过来,大家都热情地打招呼,没有了之前的拘谨,多了份家人般的亲切。
“林总,您看我们修改的方案,这次数据绝对没问题!”小吴跑过来,递过平板电脑,眼里闪着自信的光。林悦仔细翻看,方案里不仅纠正了数据错误,还增加了“居民访谈实录”,让宣传内容更接地气。“很好,就按这个方案执行。”林悦笑着说,“月底的项目表彰会,我给你申请个人奖。”
离开工地时,夕阳把天空染成温暖的橙色。林悦看着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听着远处传来的机器轰鸣声,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企业文化的重塑不是一蹴而就的,还会有员工不适应,还会有旧习惯反弹,但只要她坚持“能力至上、公平透明”的原则,只要越来越多的实干派得到认可,林氏就一定能摆脱过去的沉疴,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