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的孟春,荣国府的朱红大门外,往来的工匠车马络绎不绝,尘土混着新翻的泥土气息,飘进府内的抄手游廊——为迎元妃省亲,贾政正牵头建造大观园,从姑苏请来的造园大师叠山理水,不过半年光景,沁芳闸、潇湘馆、蘅芜苑已初见雏形,唯有东北角那片低洼地,还空着待规划。
此时的李纨,正抱着三岁的贾兰在廊下晒太阳。贾兰穿着件豆绿色的小袄,眉心那颗朱砂痣比幼时更鲜明,正攥着一串迷你的菩提子念珠把玩——那是李纨用自己腕上旧绳改的,念珠是李守中派人送来的,说“让孩子沾点佛气,好养活”。贾兰玩着玩着,突然指着府外的方向咿呀道:“娘,香……莲香。”
李纨的心猛地一跳。自贾兰出生后,她发间的忆莲簪就很少发烫了,连偶尔渗出的莲香都淡得几乎闻不见,可此刻顺着贾兰指的方向望去,那片低洼地的上空,竟飘着一缕极淡的碧色光晕,像极了她初入凡尘时,灵山佛光的颜色。正恍惚间,平儿快步走来,福了福身:“大奶奶,老爷让您过去一趟——东北角那处园子的设计,想请您给拿个主意,说您素来喜静,定合心意。”
抱着贾兰赶到低洼地时,贾政正和造园大师争论不休。“此处低洼潮湿,建亭台易积水,依我之见,不如堆土为坡,种些杂树野草,倒有几分野趣。”大师指着图纸说道。贾政却摇了摇头:“元妃省亲,虽要天然意趣,却也不能失了规矩。”他转头看见李纨,眼睛一亮,“李纨,你看此处该如何布置?你性子沉静,最懂‘静’字的道理。”
李纨抱着贾兰走上前,脚下踩着湿润的泥土,突然一阵眩晕——眼前的黄土矮坡渐渐模糊,竟化作了灵山菩提树下的金沙地,耳边的工匠喧哗也变成了梵音缭绕,那棵千年菩提的影子,正投在她脚下,与眼前的黄泥矮墙轮廓重合。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发间的忆莲簪,簪头微微发烫,一道细微的碧光从簪尖渗出,落在泥土里,竟长出了一片细小的莲纹——和她出生时褥子上的纹路一模一样。
“就建一处农家院落吧。”李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黄泥糊墙,茅草覆顶,门前开片菜园,屋后种些稻禾——这样既天然,又有烟火气,元妃娘娘见了,也会觉得亲切。”她顿了顿,目光落在低洼地中央,“尤其是这里,要留一片空地给我,我想自己种些东西。”
贾政听了连连称好:“‘农家院落’,这个主意妙!既合‘归农’之意,又暗合‘守拙’之道,最配你。”造园大师也颔首称赞,当即修改图纸,把中央空地留了出来,标注上“李纨亲植”的字样。贾兰在她怀里咯咯直笑,小手拍着她的肩膀,指尖划过她的发簪,竟也渗出一丝极淡的莲香,落在泥土里,让那片莲纹更清晰了。
三个月后,稻香村建成了。黄泥矮墙爬着牵牛花,茅草屋顶盖着新割的稻草,门前的菜园种着萝卜、青菜,屋后的池塘养着锦鲤,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家景象。最特别的是院落中央,那片被李纨留出来的空地,已种上了一片青稻——稻苗青青,长得齐整,比寻常稻禾高出一截,叶片上泛着淡淡的碧光,风一吹,就飘出清冽的莲香,与周围的菜园气息截然不同。
没人知道,这些稻种不是凡间的种子,是李纨从忆莲簪里取出来的。那日她从低洼地回来,夜里梦见灵山的七宝池,池边的菩提树上落下十几颗菩提子,滚到她脚边,化作了稻种的模样。醒来时,她发现发间的银簪里,真的藏着一把碧色的种子,指尖一碰,就传来熟悉的佛气——那是她的本命佛莲籽所化,是她与灵山最直接的联系。
种植青稻的日子,李纨格外用心。每日清晨,她不等丫鬟伺候,就提着水桶去浇稻苗,贾兰跟在她身后,拿着小铲子帮忙松土。青稻长得极快,不过半个月就抽出了稻穗,稻穗上挂着细小的露珠,清晨的阳光照在上面,像撒了一地的碎钻。有次黛玉和宝钗来稻香村做客,闻到稻香都觉得惊奇。“这稻子的香气真特别,不像稻禾,倒像你发间的簪子味。”黛玉摸着稻穗说道,指尖刚触到露珠,就觉得一阵清凉,连咳嗽都轻了几分。
宝钗则注意到李纨浇稻时的神情——她站在稻田间,低眉顺眼,动作缓慢,可阳光落在她身上时,她的身影竟有些透明,眉心隐隐有碧光闪过,与稻叶的光泽融为一体。“嫂子种这些稻子,怕是不只为了好看吧?”宝钗轻声问道。李纨抬头一笑,笑容依旧温和却疏离:“只是觉得种稻踏实,看着它们长高,就像看着兰儿长大一样。”
只有在夜深人静时,稻香村才会显露出它的玄妙。每当贾兰睡熟,院外的稻浪开始“沙沙”作响时,李纨就会坐在窗前的竹椅上,渐渐陷入沉睡。她的魂魄会顺着稻浪的声音飘起,穿过荣国府的高墙,穿过凡间的云层,回到灵山的菩提树下。此时的灵山,正是讲经之时,佛祖坐在七宝池的莲台上,迦叶、阿难侍立两侧,地藏菩萨的业火莲在一旁静静燃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