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创科传媒最大的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肃穆。集团副总李明翰端坐主位,他年近五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不怒自威。两侧分别坐着项目总监陆时衍、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城东项目组的核心成员。
苏念坐在靠后的位置,面前摊开着精心准备的汇报资料。她能感觉到几道目光似有若无地落在自己身上——有赵倩等人带着看好戏的审视,也有陆时衍平静无波却让人无法忽视的注视。她深吸一口气,将脑海中那条匿名短信带来的阴霾强行压下,专注于即将开始的汇报。
会议按流程进行,各个板块的负责人依次上台。轮到苏念时,她清晰感受到会议室内的氛围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好奇、质疑、期待……各种情绪交织。
她站起身,步伐沉稳地走向演讲台,调试好麦克风,打开了自己制作的PPT。首页简洁大气,标题清晰:“城东文旅项目——非遗工坊板块成效分析与未来发展路径探索”。
“李总,陆总监,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上午好。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汇报非遗工坊板块的中期评估情况及后续工作思路。” 苏念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议室,清亮、稳定,没有丝毫怯场。
她首先用简洁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前期调研的基本情况,包括非遗种类、传承人现状、现有市场认知度等,基础工作扎实,逻辑清晰。李明翰微微颔首,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进入核心的分析与建议部分,苏念开始展现她与众不同的思路。
“在深入接触几位核心非遗传承人后,我们发现,单纯的经济效益驱动或简单的形制改造,很难真正打动这些守护传统的老师们,也无法真正激发非遗的活力。”苏念切换PPT,画面出现了她拜访顾师傅、李老师等人时拍摄的工作场景照片(已获对方同意用于内部汇报),以及她整理的、关于传承人核心诉求的分析图。
“我们认为,与非遗的合作,核心在于‘价值认同’与‘共创共享’。我们需要的不是改造他们,而是理解他们,然后找到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市场需求的价值共鸣点。”
她开始阐述她的具体方案:
对于木版年画,她提出的不是简单印制文创T恤,而是与顾师傅合作,开发一系列带有年画元素的“现代家饰故事板”,将传统寓意(如门神护宅、连年有余)融入现代家居的软装设计,配套线上AR体验,扫描图案即可观看顾师傅讲述该年画故事和印制过程的短视频。
对于苏绣,她建议并非大规模量产,而是打造“高定叙事系列”,每一件作品都与一个特定的文化IP或现代故事结合,突出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和情感链接,与高端设计师品牌联名,提升溢价。
对于陶艺,她则规划了“沉浸式陶艺疗愈工坊”,将张老随性而作的哲学与都市人寻求解压、亲近自然的需求结合,打造短时深的体验项目……
每一个方案,都配有清晰的可视化图表、初步的市场数据支撑(部分隐晦参考了“晚叙”积累的行业认知,但完美融入了创科的框架),以及预期的投入产出分析。思路新颖,逻辑严谨,既有文化高度,又有商业落地性。
会议室里很安静,只有苏念清晰有力的阐述声。不少人收起了之前的轻视,眼神变得认真起来。连李明翰也放下了笔,身体微微前倾,专注地看着屏幕。
然而,就在苏念即将进入总结部分时,赵倩忽然举起了手。
“苏念同事的汇报非常精彩,思路也很开阔。”赵倩脸上带着看似友善的笑容,“不过,我有个疑问。你提出的这几个方案,听起来确实很美,但可行性如何?尤其是与这些……嗯,比较有个性的传承人合作,我们前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展缓慢。你如何确保他们能按照你设想的商业路径配合?而且,这些方案涉及的研发和营销成本,似乎超出了我们之前给这个板块的预算框架。这是否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带着明显的质疑和挑衅。会议室内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苏念身上,等待着她的回应。这正是那匿名短信预示的“惊喜”之一吗?
苏念面色不变,似乎早有准备。她迎上赵倩的目光,语气平和而自信:
“谢谢赵姐的提问。关于可行性,首先,我提出的不是一套强制执行的方案,而是一个基于深度沟通后的‘合作蓝图’。目前,顾师傅、李老师等几位核心传承人,已经对我们表示出的理解和尊重给予了积极反馈,愿意就具体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合作的基础是信任,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这份信任。”
她切换PPT,展示了几位传承人同意进一步沟通的意向记录(隐去了具体谈话细节)。
“其次,关于成本和预算。我的方案并非要求一步到位、全面铺开。我们可以采用‘试点先行、滚动投入’的策略。例如,先与顾师傅合作开发一个小体量的‘年画故事板’系列,通过线上众筹或限量预售模式测试市场反应,根据反馈再决定后续投入。这样既能控制风险,也能用实际市场数据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逐步说服传承人看到商业化的潜力。具体的分阶段预算和ROI(投资回报率)测算,在我的详细报告附录中有详细说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