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的秋风,裹着秦岭的寒气,刮得营帐帆布作响。病榻上的诸葛亮,手指枯瘦得像老竹根,攥着身前的地图,指节泛白。帐外传来巡营的梆子声,三更了——他知道,自己等不到下一个天亮了。
费祎......他哑着嗓子唤,气息弱得像风中残烛。
参军费祎快步凑近,单膝跪地:丞相。
撤军的事......都安排妥了?
按您的吩咐,杨仪总领大军,姜维断后,粮草已清点完毕,只等您的令。费祎声音发颤。
诸葛亮缓缓点头,目光扫过帐中烛火,忽然停住:魏延......他那边,你再去一趟。
费祎一愣:丞相,您不是说......若他不从,便听其自便?
去说......诸葛亮咳了两声,胸口起伏着,告诉他,断后之事,非他不可。汉中的防线,他最熟。
没人知道,这一刻诸葛亮心里翻涌的,不是杀心,是无奈。就像握着一柄过于锋利的剑,用着顺手,却总怕哪天剑鞘裂了,锋芒伤了自己人。
一、刘备手里的:汉中太守不是张飞,是魏延
魏延第一次走进刘备帐中时,还只是个牙门将军。这职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天天跟在主公身边,递个令箭,记个军情,得是心尖子上的人才配当。那时候他才三十出头,眉眼锋利,站在那儿像株刚拔节的青松,腰杆挺得笔直。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刚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拿下汉中。庆功宴上,刘备端着酒碗,忽然问:汉中太守的位置,谁来坐?
帐里霎时静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瞟向坐在左下首的张飞。张飞捋着络腮胡,咧着嘴笑——论战功,论亲疏,这位置除了他万人敌,还能有谁?
魏延。
刘备的声音落地,帐里的呼吸声都停了。张飞脸上的笑僵住,瞪着眼看魏延,像是第一次认识他。
魏延霍然起身,抱拳行礼,没看任何人,只对着刘备朗声道:若曹操举天下之兵来,我为大王拒之;若偏将率十万众来,我为大王吞之!
这话掷地有声,震得帐外的树叶都落了两片。刘备笑着点头,把酒杯递给他:我信你。
没人知道刘备为啥赌这把险棋。或许是张飞性子太烈,守不住汉中的;或许是他看透了魏延眼里的——那是种敢把命绑在城楼上的决绝。魏延到了汉中,果然没让人失望。他沿着秦岭山脚,凿了十几个营寨,又在沔水边上筑了个,把汉中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后来曹真、司马懿好几次来犯,都被这防线挡在门外,寸步难移。
诸葛亮第一次见魏延,是在成都的庆功会上。那时候他刚从荆州回来,刘备拉着他介绍:孔明,这是魏延,守汉中的好手。魏延拱手时,眼神里带着股傲劲,不像其他将领那样恭顺,倒像只盯着猎物的鹰。
魏将军守城有道,亮佩服。诸葛亮笑着说。
丞相过奖。魏延声调平平,只是守城太闷,若能出城杀一阵,才痛快。
诸葛亮心里轻轻了一声。这是柄好剑,但剑刃太露了。
二、北伐路上的与:他敢跟诸葛亮拍桌子
建兴五年,诸葛亮开始北伐,魏延成了先锋。这时候的他,早不是当年的牙门将军了——征西大将军,南郑侯,手里握着蜀汉最精锐的无当飞军,连诸葛亮都给了他的权,意思是在前线,他能先斩后奏。
阳溪之战那年,魏国大将郭淮带着三万人马偷袭,魏延没等诸葛亮的令,直接带着五千骑兵绕到郭淮身后,一仗把魏军杀得丢盔弃甲,斩了三千多首级,还缴获了两百多副重甲。消息传回汉中,诸葛亮拿着战报,对着参军杨仪笑:魏延这仗打得,比我想的还巧。
杨仪撇了撇嘴:勇猛是勇猛,就是太独。丞相的将令还没到,他就敢动兵,万一输了呢?
诸葛亮没接话。他知道杨仪跟魏延不对付。杨仪是个文官,管粮草调度的,心思细,账算得比头发丝还清;魏延是武将,脾气暴,见不得杨仪那套慢慢来的规矩。两人凑一块儿,就像火遇上冰,总得炸几句。
最凶的一次,是在卤城大营。那天讨论粮草运输,杨仪说栈道窄,粮草得分批送,至少要十天。魏延听了,地一拍桌子:十天?等粮草到了,魏军早把山头占了!我带五千人,不用粮草,从陈仓小道过去,三天就能摸到郭淮后头!
陈仓小道?那是条死路!杨仪也急了,去年大雨冲了一半,你带五千人去送死?
你懂个屁!魏延瞪着眼,手直接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老子打了十几年仗,走没走过死路,还用你教?
你敢骂人?杨仪脸涨得通红,你这是置士兵性命于不顾!
眼看魏延的刀就要拔出来,费祎赶紧冲过去,一边拉魏延的胳膊,一边劝杨仪:别吵别吵,丞相还在呢。
诸葛亮坐在主位上,眉头皱得紧紧的。他没骂魏延,也没说杨仪,只摆摆手:都散了吧,容我想想。
等人走了,诸葛亮对着油灯叹了口气。魏延的勇,他信;魏延的谋,他也信。可这性子,太扎人了。就像那子午谷奇谋,魏延提了好几次——让他带一万人,从子午谷钻过去,直捣长安。诸葛亮没答应。不是不信魏延能打,是蜀汉赌不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