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详细交代道:“记住,带一口小锅去。到了镇上,找个热闹点的地方,先切一两个红薯块煮上一锅,让路过的人免费尝一尝味道。他们不知道这是何物,光看是卖不出去的。等他们尝过了,知道这东西又甜又顶饱,自然就有人买了。”
“价格嘛,”沈良玉想了想,“就定粟米市价的一半左右。咱们目的是先把名声打出去,把多余的换成钱和需要的物资。”
最后,他神色严肃地叮嘱道:“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卖的时候要放出话去,就说我们槐树村这种‘红薯’数量有限,这次是试卖。以后谁还想买,就直接来我们槐树村买,我们不再大批量运到镇上去卖了!记住了吗?”
四人虽然不太明白为何要如此麻烦,但既然是沈良玉的吩咐,他们便毫不迟疑地应承下来:“记住了,良玉哥!”
沈良玉自然有他的考虑。红薯这种作物,在饥荒年代堪称逆天的战略资源,不仅煮方便,还能生吃。尤其是对于需要大量粮草的军队而言。
这红薯若是大规模在市场上流通,必然会引起官府、乃至各方势力的高度关注和觊觎。到时候,小小的槐树村怀璧其罪,恐怕会引来灭顶之灾。只有将交易地点控制在村里,他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村里人的安全。
第二天一早,由王大四人带领的十人卖薯小队,便挑着沉甸甸的箩筐,带着一口小铁锅,满怀期待又有些忐忑地朝着镇上出发了。
到了镇上,他们按照沈良玉的指示,在集市口找了个空地。周虎机灵,跑去找了些水,王大则找了几个石头,生火架锅。李大胆和王二则将几个红薯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煮了起来。
起初,路人只是好奇地打量着这群挑着奇怪紫红色块茎的年轻汉子,并未在意。但随着锅里的水逐渐沸腾,一股奇特的、诱人的甜香开始弥漫开来,越来越浓,很快就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望。
“喂,你们这是煮的啥东西?咋这么香?”一个提着菜篮的大婶忍不住问道。
王大按照沈良玉教的,大声回道:“这位婶子,这是我们槐树村特有的新粮食,叫‘红薯’!又香又甜,还顶饱哩!来,免费尝尝,不要钱!”
说着,他分别用路上找来的小树枝叉了几块煮得软烂、冒着热气的红薯,分给几个围观的路人。
那大婶将信将疑地吹了吹,咬了一小口,眼睛顿时瞪大了:“哎呀!真甜!真的很好吃!”
其他人尝了,也纷纷发出惊叹: “这味道!从来没吃过!”
“嗯!好吃!像糖一样甜!”
“这东西真能顶饱?”
“当然能顶饱,你要是多吃几个,保你一天都不会饿。”见效果达到,王大立刻趁热打铁:“各位乡亲都尝到了吧?这就是我们槐树村的红薯!今天拉来不多,按粟米市价的一半卖!想买的抓紧啊!过了这村,下次想买就得直接去我们槐树村买了!”
“这么便宜?”
“给我来五斤!”
“我要三斤!带回去给婆娘和娃子们尝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尝过味道又听到价格比粟米便宜一半,尝过红薯味道的人们纷纷率先掏出铜钱购买。后来的人听到先来的人解释后,顿时心动,也纷纷跟着购买。
十人小队顿时忙碌起来,称重、收钱,忙得不亦乐乎。
不到一个时辰,一千多斤红薯便被抢购一空。还有许多没买到的人围着打听槐树村在哪里。
王大几人揣着卖薯得来的沉甸甸的铜钱,又用一部分钱买了大伙必需的盐巴、一些粟米和几大块肥猪肉,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回村的路。
这一次试水般的“红薯上市”,不仅成功地将部分剩余粮食换成了必需的生活物资,更将“槐树红薯”的名声初步打响。
果然如沈良玉所料,红薯的出现,其价格的便宜。开始在槐树村附近十里八乡引起一股小风暴。
喜欢开局迎娶双胞胎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开局迎娶双胞胎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