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圣人处下民归心,政顺自然惠泽深。
善贷且成开富路,不言之教润乡林。
文书细解疑云散,砂厂新营喜气临。
莫道山偏无作为,和风渐起满壤砧。
全乡工作会议的余温尚未散去,岗木达乡的田间地头、草原牧场上,已然掀起了一股政策宣传与实干兴业的热潮。1984年的春风比往年更显急切,吹绿了河谷两岸的嫩草,也吹动了乡党委班子真抓实干的决心。会议结束当天下午,李德伍书记便召集班子成员开会,敲定了两项核心任务:一是组建宣讲队,带着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文件精神,逐村逐队开展宣传,让政策红利家喻户晓;二是尽快盘活日寺登的旧厂房,以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兴办砂石厂,让十二户村民先富起来,为全乡产业发展树起标杆。
“政策讲不透,老百姓就不敢干;项目落不实,致富就是空谈!”李德伍的话掷地有声,“离翁同志,宣讲队和砂石厂的事,就由你牵头负责,党委班子全力支持你!”离翁当即点头应下,他心里清楚,这两项工作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宣讲是凝聚共识,砂厂是实践示范,只有让老百姓亲眼看到政策带来的好处,才能真正调动起全员致富的积极性。
次日一早,宣讲队便正式组建完成。乡级机关的党政群团干部全员参与,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都配备了电影队的放映设备和乡文化站业余文艺宣传队的队员。离翁亲自带队第一组,目的地是最远也最分散的牧区村落。出发前,他把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文件翻了又翻,将“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生产”“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等核心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藏汉双语整理成宣讲提纲,还特意让文艺宣传队编排了快板、小话剧等节目,把政策条文变成鲜活的故事。
电影队的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车厢里装满了放映机、幕布和文艺队员的道具。沿途遇到放牧的牧民,队员们便停车递上宣传手册,用简单的话语讲解政策。老牧民扎西抱着怀里的宣传册,指着“土地承包期延长至十五年以上”的条文,疑惑地问:“书记,这地真能长期归我们种?不会几年就变吧?”离翁蹲下身,握着他的手笑道:“扎西大叔,中央文件写得明明白白,政策稳如泰山!你放心投入,改良草场、兴修水利,以后日子只会越来越好!”扎西听完,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连忙招呼身边的牧民都围过来听讲解。
傍晚时分,宣讲队抵达第一个牧区定居点。队员们迅速搭起幕布,调试好放映机,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们则在空地上排练起来。消息很快传遍了周边牧场,牧民们骑着马、赶着牦牛,带着全家老小赶来,连远处寺庙的僧人也闻讯前来围观。晚饭过后,天色渐暗,幕布前已经坐满了人,搪瓷缸碰撞的清脆声响和孩子们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文艺表演率先开场。快板《政策暖人心》一上来就赢得了满堂喝彩:“一九八四春风吹,中央文件传边陲;联产承包稳如山,商品生产路子宽……”队员们用接地气的语言,把中央文件中“减少统派购品种”“发展乡镇企业”等政策一一唱来,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接着上演的小话剧《万元户的心事》,取材于乡办羊毛加工厂整改和王建国养殖致富的真实故事,生动展现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承包模式带来的变化,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表演结束后,离翁走上临时搭建的讲台,借着放映机的灯光,开始讲解中央文件精神。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岗木达乡的实际情况,把大政策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生产?因为我们养的牛羊、种的青稞,除了自己吃,还能卖到县里、省里,换成钱买收音机、盖新房!”“乡办企业为什么要改革?因为要让大家多挣钱,就像我们即将开办的砂石厂,乡政府一分钱不收,利润全归承包的村民!”
讲解间隙,村民们踊跃提问,离翁都一一耐心解答。有村民问起务工经商的政策,他立刻回应:“中央允许大家搞副业、办服务业,还能去集镇落户做生意!以后谁想出去学技术、跑运输,乡政府都帮着联系!”夜色渐深,寒意渐浓,但村民们的热情丝毫未减,提问声、讨论声此起彼伏。直到深夜,宣讲才结束,放映队接着播放了农村题材电影《咱们的牛百岁》,影片中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搞承包、共致富的故事,让在场的村民们深受触动,不少人看完后都围着队员们,打听自家怎么才能像电影里那样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日寺登砂石厂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离翁在宣讲间隙,多次往返日寺登,实地查看那处章光电站兴建时留下的旧厂房。厂房虽有些破旧,但地理位置极佳,紧邻河流,砂石资源丰富,且距离县城不远,运输便利。按照乡党委的决定,砂石厂采用联产承包责任制管理,不收取任何承包费用,由乡政府负责联系县级机关兴修房屋所需的砂石订单,十二户村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