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示:时间推进至永徽三年冬至。宿主状态:身体恢复度95%,精神力高度集中,压力指数中等。核心任务:利用冬至庆典契机,巩固地位,化解“名位悬滞”负面影响。支线任务:推进“前朝秘毒/丹药”调查,建立太医署内线,防范皇后与萧家进一步动作。环境指数:后宫关注度维持高位,恶意环境指数68%(因皇子遇险事件后皇帝加强管控略有下降)。冬至庆典人员繁杂,风险与机遇并存。】
永徽三年的第一场雪,在冬至前夜悄然飘落,细密的雪籽先是敲打着琉璃瓦,继而转为鹅毛般的雪片,簌簌而下,覆盖了整座紫禁城。晨起时,目之所及,殿宇楼阁,飞檐斗拱,皆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庭院中的古松翠柏挂满了晶莹的雪凇,琼枝玉叶,在稀薄的冬日阳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辉。宫道上的青石板路被积雪掩盖,踩上去发出“嘎吱”的轻响,往日里清晰可见的车辙脚印、乃至可能存在的污秽痕迹,都暂时被这片纯净的白色所抹去,只留下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
缀锦宫内,地龙烧得极旺,暖融如春,与窗外的冰天雪地形成鲜明对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安神的芸香气息。伍元照身着家常的杏子黄绫袄,外罩一件银鼠皮比甲,乌黑的秀发松松挽起,只簪了一支素银簪子。她怀中抱着裹在厚实貂皮襁褓里的礼弘,稳稳地站在西次间的窗边,望着窗外被雪色映亮的天地。小皇子已近百日,长得愈发白胖可爱,褪去了部分新生儿的红皱,小脸蛋白里透红,一双酷似皇帝的凤眼又黑又亮。他似乎对窗外那片耀眼的白色世界充满了好奇,挥舞着藕节般圆润的小手,咿咿呀呀地发出模糊的音节,试图去抓窗棂上凝结的冰花。
“娘娘,各宫送来冬至的节礼,都已登记造册,按例回了礼。”大太监慧明捧着一本装帧精美的礼单册子,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躬身禀报。他的声音压得较低,似是怕惊扰了皇子。自上次皇子遇险事件后,缀锦宫上下如同惊弓之鸟,对一切往来人事物的警惕性都提到了最高。所有进宫的物品,无论是各宫赏赐、娘家进献还是内廷司分例,皆需经过慧明或掌事宫女亲自查验,尤其是入口的饮食、熏香、衣物布料,更是要由绝对信得过的旧人反复检查,确认无误后方能送入正殿。宫人们的行动也受到更严格的约束,轻易不得与外人交接。
伍元照目光并未从窗外收回,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表示知晓。雪光映照在她沉静如玉的面容上,更显得她眉目如画,气质清冷。然而,在那双深邃的眸子里,却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深思与筹谋。秋祭风波已过,年关将近,她这位皇子生母“名位悬滞”的状态已持续了近三个月。皇帝礼治对她和礼弘的关爱并未减少,赏赐、探望依旧频繁,但后宫之中,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揣测。时间拖得越久,那些关于皇帝是否因她出身或其它考量而无意晋封的流言蜚语,便越有滋生的土壤。萧家在前朝的运作,据母亲暗中递来的消息,并未因萧昭容的失势而完全停歇,只是变得更加隐蔽和狡猾。而皇后柳青娥……上次皇子遇险事件,最终以萧昭容一名早已放出宫去的旧仆“畏罪自尽”顶罪告终,看似风波平息,皇后还“公正严明”地处置了萧昭容,但伍元照凭借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始终觉得,背后那只真正推动一切的黑手,未必全然来自已元气大伤的萧氏。皇后坐收渔翁之利,既借机狠狠打压了萧家残余的势力,又让她伍元照受惊后怕,凸显出她自己作为六宫之主“稳定大局”、“秉公处理”的不可或缺。
【系统提示:侦测到宿主对“皇子遇险”事件存疑,怀疑目标指向皇后。分析:皇后动机充足(维持平衡、彰显权威、削弱潜在威胁),且具备相应能力与资源。但目前所有间接证据均指向萧氏,缺乏直接证据指向皇后,风险等级:高。建议:暂不正面冲突,避免打草惊蛇,继续暗中观察,收集信息,巩固自身防御。】
冬至乃阳气始生之大节,宫中循例有盛大的庆典和宫宴。这不仅是皇室家人团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刻,更是后宫所有妃嫔、乃至前朝命妇们展示恩宠、较量风头、联络关系的重要舞台。今年因有皇子诞生,今年的冬至庆典料想会比往年更为隆重。对伍元照而言,这是经历皇子遇险危机后的首次大规模公开亮相,无疑是打破目前“名位悬滞”僵局、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的关键机会。只能成功,不能有任何闪失。
“慧明,”伍元照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无波,“本宫记得,陛下往年冬至,除却御膳房准备的各色应节美食,私下里,似乎颇喜食用一种添加了羊肉臊子与茱萸酱的馄饨?”她回忆着,这口味并非宫中专有的精细做法,倒更像是市井民间、小摊小贩上的风味,带着一股粗犷的锅气。
慧明略一思索,恭敬回道:“娘娘记得一点不错。奴婢也曾听陛下身边的高公公提起过,说是陛下早年……尚未即位时,有一次随先帝微服出行,体察民情,时至冬至,在一处偏僻镇子的路边小店尝过这味道,当时觉得鲜美温暖,便记下了。只是后来御膳房仿做过多次,陛下总说差些意思,说宫里的厨子做得太精细,反而少了那份……嗯,那份市井的烟火气和痛快劲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