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茶叙的余波,并未随着夏末的最后一缕蝉鸣一同消散,反而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一圈圈扩大,悄然改变着水下的格局。那日亭中的寥寥数语,御前恰到好处的医药见解,如同在年轻帝王礼治心中投下了一颗微小的种子。伍元照凭借其不容小觑的医药之长,确实得到了新帝的初步青睐。这份青睐并非流于表面的欣赏,而是透过冯内侍这位深得帝心、掌管内廷事务的大太监,进行了一番精妙的运作。
冯内侍是何等人物,早在感业寺时期便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此刻更是心领神会。他暗中安排,既全了皇帝的颜面,又遂了皇帝的试探之心。一番看似无意、实则精心的布局下,伍元照的存在,她那份超越寻常妃嫔的沉静与智慧,尤其是她对皇后凤体有益的医术,成功地引起了正需固本培元、又苦于萧淑妃专横的王皇后的注意和赏识。对王皇后而言,一个背景相对简单、有所专长、且可能成为制衡萧淑妃力量的人,正是当下所需。
最终,由王皇后出面,以“奉养先帝遗眷、彰显皇家仁德”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将伍元照连同另外两位平日里安分守己、几乎已被遗忘的先帝低位嫔御,一同接回了宫中。名义上,是感念她们在感业寺为先帝祈福的辛苦,给予奉养。伍元照被安置在立政殿附近的凝云阁,份例参照高等女官,既显示了对先帝遗眷的尊重,又不至于过于扎眼。
回宫之初,日子看似波澜不惊,仿佛一池春水。伍元照深谙韬光养晦之理,她深居简出,每日最主要的事务便是悉心为体弱多思、常年郁结于心的王皇后调理身体。她开的方子温和而有效,言语举止恭敬得体,从不过问任何不该问的事,完美地维持着一个安分守己、感恩戴德的形象。凝云阁内终日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一如她试图营造的平静表象。
然而,皇宫从来不是真正的静湖,暗流始终在深处涌动。皇帝礼治在她回宫后,并未在公开场合表现出过多的关注,甚至有意保持距离。但一种微妙而危险的若即若离的暧昧,却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悄然滋生。冯内侍会偶尔带来一些赏赐,有时是几本珍贵的医书,有时是些不起眼的文房玩物,但总会附上一两句似是而非、令人琢磨的“私语”,或是“陛下偶见此书,觉娘子或有用”,或是“天渐寒,望娘子保重”。这些话语,如同羽毛轻搔心尖,若有似无。
更甚者,礼治会制造一些看似偶然的相遇。太液池畔的梅林初绽时,伍元照偶尔去散步,竟能“偶遇”同样信步而来的皇帝。彼时寒风料峭,梅香暗浮,两人并肩而行,相隔不远不近,交谈仅限于诗词、梅花或是极浅的医理,但空气中流淌的那种隐秘的默契与试探,比任何直白的言语都更令人心惊。他也会借探讨皇后病情或某些养生之道之名,在御书房偏殿短暂召见伍元照。每次见面时间不长,周围总有侍从,但他的目光时而探究,时而欣赏,偶尔指尖在传递书卷或物品时短暂的触碰,都像投入伍元照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仿佛在走钢丝,一侧是帝王难以捉摸的“兴趣”可能带来的机遇,另一侧则是万劫不复的深渊。每一次接触,都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身处漩涡中心的危险。她强迫自己冷静,将那份因帝王特殊对待而悄然滋生的、连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悸动死死压住,用理智的冰层覆盖。可心湖下的暗流,却不受控制地涌动。
【系统提示:与皇帝礼治关系进入“暧昧期”。好感度缓慢提升(当前82),信任度提升(当前83)。警告:此阶段风险极高,易引发后宫嫉妒与猜疑。萧淑妃敌意持续上升(当前75)。请宿主保持警惕,稳固基本盘。】
春深·骤然的沉寂与孤剑一掷
冬雪消融,春回大地。宫墙内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如烟似雾,各式花卉也渐次绽放,争奇斗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就在这万象更新的季节里,皇帝礼治的态度,却毫无征兆地骤然冷却,如同遭遇了一场倒春寒。
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特殊关照戛然而止。冯内侍不再带来那些带着暧昧私语的赏赐,御书房偏殿的召见如同石沉大海,再无音讯。甚至在宫宴、请安等公开场合偶遇,礼治的目光也恢复了帝王的绝对威严与疏离,扫过她时,与看殿中任何一件器物、任何一个普通宫人并无区别。之前数月那些隐秘的互动、那些指尖偶然触碰带来的微颤、那些低压嗓音中的试探与回应,都变得模糊而不真实,仿佛只是伍元照在巨大压力下产生的幻觉,或是自己沉溺于险境时生出的海市蜃楼。
起初,伍元照心中甚至掠过一丝细微的解脱感。毕竟,那种走在刀尖上的感觉并不好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沉寂变得异常漫长且令人窒息。凝云阁仿佛成了一座被遗忘的孤岛,虽然衣食供应依旧,但那种无形的、代表帝王关注的“气场”消失了,连带着宫人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之前的谨慎讨好,变成了表面的恭敬下的几分怠慢与观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