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内侍离去后,伍元照的生活表象上确实回归了以往的轨迹。每日晨钟暮鼓,诵经祈福,打理药圃,研读医书,周而复始,仿佛那日傍晚寮房内的短暂交锋与丰厚的赏赐,都只是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涟漪散去后,便了无痕迹。然而,寮房角落那只不起眼却沉甸甸的樟木箱,以及窗外那片被默许可以踏足、郁郁葱葱的后山,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平静的水面之下,涌动的暗流已然改变了方向,并且正以更隐秘、更强大的力量,重新塑造着她所处的环境。
年轻皇帝礼治的态度,像一盘精妙的棋局,落子无声,却步步为营。那些价值不菲的赏赐,是明面上的肯定与安抚,如同在棋盘上布下的坚实堡垒;而后山那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由”,则像是在棋枰上划下的一片模糊地带,既是对她的一种试探,考验她的胆识与分寸感,也是抛出的一个诱饵,观察她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资源,去拓展生存的空间。伍元照深知,自己不能让他失望,不能表现得畏缩不前,辜负了他的“恩典”;但更不能让他觉得过于急切,野心勃勃,从而引起警惕和反感。这其中的尺度,微妙至极,需要她用极大的耐心、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智慧去反复揣摩,如履薄冰。
【系统提示:日常模式微调。环境监测:表面平静度75%,暗流强度:高。隐性关注度持续(来源:宫墙内外)。宿主当前策略:巩固“沉稳知趣”形象,有限度利用活动空间,深化医药专长展示,谨慎回应帝王期待。生存压力指数:50/100(庇护初步稳固,但依赖性及潜在风险同步存在)。新区域“感业寺后山(部分)”探索度:5%。】
接下来的几日,伍元照并没有立即再次踏入后山深处。她像一只曾经落入陷阱、侥幸逃脱的鸟儿,即使笼门已开,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观察、确认这片天空是否真的不再有隐藏的网罗。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药圃和那几本宫中赐下的医书上。
药圃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各种草药长势愈发喜人。她不仅按时浇水、除草,还细心观察每一株植物的生长状态,记录下它们在不同天气、不同照料下的细微变化。她甚至开始尝试一些简单的药材炮制工作。比如,趁着天气晴好,她采集了药圃中长势旺盛的艾叶,仔细摊放在干净的竹席上晾晒,待其干透后,再用石臼小心地捣碎,筛去粗梗,制成细腻的艾绒。她也采摘了些许薄荷,选择阴凉通风处慢慢阴干,以保留其清凉的香气。这些举动,都在感业寺允许的范围之内,既符合她“潜心医道”的人设,也为日常增添了些许实用的物资储备,更重要的是,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性的修炼,让她在重复而专注的劳动中,沉淀思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那几本医书,她读得越发仔细。不仅仅是阅读正文,对于那些前人留下的、字迹各异的注解,她更是反复揣摩,试图理解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当时的思路与经验。她备下了一些粗糙的纸片,每当有所心得或产生疑问时,便用工整的小楷记录下来。有时是对某一味药性更深入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方剂配伍的不同见解,有时则是联想到手抄本医书上的只言片语,进行的交叉印证。但她极为谨慎,这些笔记从不与珍贵的医书放在一处,每次阅读完毕,都会将纸片焚毁,只让那些知识牢牢刻印在脑海之中。这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在这深宫古刹,任何白纸黑字都可能成为授人以柄的隐患。
如此过了几天,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如期而至,笼罩了整座皇城和山寺。雨势不算大,但缠绵悱恻,持续了整整一日。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植物被雨水洗刷后的清新味道。伍元照坐在寮房窗边,听着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手中捧着的医书,正好翻到关于“湿邪”致病论述的章节。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书中古老的文字,与窗外现实的天气巧妙契合。伍元照心中微微一动。她想起前次冯内侍提及皇帝因“春燥”略有咳嗽,虽已平息,但眼下这连绵春雨,湿气深重,最易困阻脾阳。宫中贵人养尊处优,饮食肥甘厚腻,本就脾胃虚弱,遇上这种潮湿天气,更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困重乏力等不适。
她并非御医,没有资格,也更不应该主动献上具体的药方。那不仅僭越,而且风险极高,一旦药不对症或被人做手脚,便是万劫不复。但她可以借此机会,以一种极其含蓄的方式,再次展示自己的“价值”和“用心”。她需要让皇帝感觉到,她并非一个只会被动接受庇护的弱女子,而是一个拥有特定技能、并且懂得在恰当时候以恰当方式表达关切的有心人。
斟酌良久,她取出一张素净的笺纸,用最工整的楷书,写下了一段关于春日防湿祛湿的饮食起居建议。内容主要源自医书上的常识,力求稳妥,不越雷池半步。她写道:“春雨连绵,湿气氤氲,易困脾土。饮食宜清淡,可酌加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物煮粥煨汤;居处宜通风防潮,被褥常晒,晴日当适量缓行,如散步庭中,以宣发气机,流通气血……” 她只谈普适的养生之理,未涉及任何具体方剂,更未提及皇帝或宫中任何人,仿佛只是自己读书有感而发。末尾,她依旧谦卑地写上:“妾身浅见,录自医典,仅供参考”,将自己置于一个学习者和分享者的位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