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会的喧嚣,如同投入古井的一粒石子,初时激起圈圈涟漪,搅动了水面的平静,但古井深幽,涟漪终有散尽之时。当最后一抹钟声的余韵消散在天际,感业寺的日子,便再次沉入那千年不变的节奏里——青灯古佛,晨钟暮鼓,日升月落,时光在这里仿佛被无形的手拉长,每一刻都浸透了香火与尘埃混合的沉静气息,缓慢得近乎粘稠。
然而,那份因皇帝陛下亲临而搅动的暗涌,并未真正平息。它只是沉入了更深处,如同冰封的河面,看似平滑如镜,坚固异常,实则底下暗流依旧湍急,甚至因表面的压抑而更为深邃莫测,蓄积着难以言说的力量。
寺中每个人的心头,似乎都萦绕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紧绷,尤其是那些知晓内情或心怀鬼胎之人,目光交汇时,比往日多了几分审慎与探究。
伍元照的生活,在表面上,依旧是一成不变的循环。卯时初刻,随着净板的敲响起身,梳洗,于大雄宝殿随众诵经;辰时用斋饭,依旧是清粥小菜,偶有些寺中自种的菜蔬;之后便是劳作,或洒扫庭院,或打理药圃,或缝补衣物;午后若无特殊安排,偶有片刻闲暇,她多用于翻阅所能接触到的有限书籍;晚间又是诵经,直至亥时熄灯安歇。日复一日,单调得几乎能让人忘记岁月的流逝。
但在这看似规律、近乎刻板的日常之下,她内心的弦,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绷得更紧。皇帝的突然出现和关注,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潜在的庇护希望,也将她推向了更微妙、更危险的境地。她的一举一动,或许都落在了无数双眼睛里。
【系统提示:日常模式开启。环境监测:表面平静度85%,暗流强度:中等。宿主当前策略:深化“沉稳安分”形象,谨慎拓展信息网。生存压力指数:63/100(庇护存在,但不确定性仍高)。建议:保持警惕,稳扎稳打。】
这日,连绵了数日的春雨终于渐歇,天空虽未放晴,仍是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但淅淅沥沥的雨丝总算停了。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腥甜气息和草木被雨水洗涤后的清新味道,寺中的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倒映着灰蒙的天光,墙角屋脊的苔藓,绿得愈发深沉。
伍元照被执事师太唤去。执事师太是个面容严肃、法令纹深刻的中年比丘尼,平日里话语不多,但安排事务井井有条。她看着垂首恭立的伍元照,语气平淡无波:“元照,今日藏经阁二楼有些前朝留下的医药典籍,年久受潮,需人整理翻晒。你识得些字,又通些药性,便由你去吧。仔细些,莫要损坏了经卷。”
“是,弟子遵命。”伍元照恭敬应下,心中却微动。整理藏经阁书籍本是寻常事,但指定去二楼整理医书,这安排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二楼所藏,多为更珍贵、更专门的典籍,平日看管也较一楼更严。她想起法会后冯内侍那次的“偶遇”和默许她“温习医理”的暗示,心下了然。这或许是皇帝那边影响力的细微体现,为她创造了一个名正言顺接触更深奥医药知识的机会。她不敢表露分毫,只是愈发谨慎。
藏经阁二楼比一楼更为幽静,光线也略显昏暗。只有几扇高窗透进天光,照亮空气中缓缓浮动的微尘。一排排高大的书架矗立着,散发着陈年纸墨和淡淡防蛀药草混合的独特气味。她今日要整理的,是靠近西窗的一排书架,上面多是医药类的典籍。
她挽起袖子,先是用柔软的干布轻轻拂去书架顶层的积尘,然后才小心地取下一函函、一册册的书籍。这些书显然许久未曾有人认真翻阅,纸页泛黄脆弱,有些边角已有虫蛀的痕迹,墨迹也因年代久远而略显黯淡。她动作极轻,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损坏了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珍本。
她看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典籍,如《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的某些传本,也有许多她未曾听闻的孤本、手稿。当她小心翼翼地将一册《新修本草》的残卷从书架深处取出时,指尖感受到那种古老纸张特有的脆弱质感,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敬畏。这是前朝官修的药典,虽非全帙,但其价值不言而喻。她轻轻翻开,辨认着上面略显模糊的字迹,多是关于各种药物的产地、性状、主治功能的记载。
窗外,细雨后的庭院格外安静,只有偶尔从屋檐滴落的积水声,嗒……嗒……嗒……,敲击在石阶上,更衬得阁内幽深寂静。伍元照沉浸在这些古老的药方和论述中,暂时忘却了身边的险恶环境,仿佛与古代的医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系统也在默默记录和解析着这些知识,丰富着她的数据库。
就在这时,楼梯口传来了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宁静。
伍元照动作一顿,并未立即回头,而是继续手中的整理工作,只是耳朵悄然竖了起来。脚步声是两个人的,一个较轻快,是寺中知客师太常穿的软底布鞋的声音,另一个则稍显沉重,带着官靴特有的质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