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占据大半屋子的巨大土炕带来的冲击,让赵大钢忍不住用家乡话惊愕道:“格……格是啥物事啦?介大一块?”温云清低声解释了这是“炕”。
他又走到隔壁那间屋子门口看了看。
格局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这间屋子靠西头,离老知青和王卫东的主屋稍远一点,也更靠近那个漏风的杂物棚,显得似乎更“清净”些。
温云清几乎没有犹豫,直接指着第一间,也就是离老知青更近的那间,对众人说:“我住这间。”
他话音一落,几个新知青的脸色就变了。
一个身材高瘦、戴着眼镜、名叫刘文斌的男知青立刻皱起了眉头,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情愿:“住这间?温云清,你没看见刚才那几个人什么脸色吗?那个瘦高个说的话多难听!住他们隔壁,这不是上赶着找不自在吗?”
他想起张强那句“踩着饭点儿来”的嘀咕,心里就窝火。
另一个看起来家境不错、穿着的确良外套的男知青也撇着嘴附和:“就是!热脸贴什么冷屁股!我看西头那间挺好,离他们远点,眼不见心不烦!省得看人脸色!”
他下意识地掸了掸自己衣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仿佛离那些“粗鄙”的老知青近点都会脏了他似的。
其他两个新知青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也流露出赞同刘文斌和孙卫东的意思。
他们刚被老知青甩了脸子,年轻气盛,心里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都觉得温云清选择靠近对方,简直是示弱,是低头,让他们觉得憋屈。
赵大钢看着同伴们抵触的神色,又看看身边身形单薄、才十四岁的温云清。
虽然温云清一路展现的能力远超年龄,尤其是修拖拉机那手绝活和走路不累的“铁脚板”,让赵大钢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在他眼里,温云清到底还是个半大孩子。
他想起火车上温云清分享包子的真诚,赵大钢觉得,温云清虽然年纪小,但他人好,为人也正派,是个值得交、也好相处的伙伴。
更重要的是,看着温云清那张还带着少年稚气的侧脸,赵大钢心里那股属于工人的、照顾弱小同伴的仗义劲儿就涌了上来。
让这么个半大孩子一个人住到那群明显不友善的老知青隔壁?万一晚上有点啥事,或者被人欺负了怎么办?他赵大钢块头大,力气足,又是工人出身,好歹能顶点事!
“温同志!”赵大钢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用他那浙市口音清晰地说:“我跟你住这间!”他上前一步,站在温云清身边,高大的身形隐隐带着一种保护的姿态。
他没有长篇大论解释为什么非要住这间,但那份“我和你一起”的决心,以及对温云清的照顾之意,已经表露无遗。
温云清看着赵大钢坚定而带着关切的眼神,瞬间明白了他的心思。
心头微暖,他平静地点点头:“好。那你们住西边那间。我和大钢住这边。”
刘文斌和孙卫东等人见温云清没有坚持要他们一起,也松了口气。
刘文斌推了推眼镜:“行,那我们去西边。”几个人提着行李,头也不回地朝着西头那间稍显僻静的屋子走去。
转眼间,原本同行的新男知青就分成了两拨。
东头第一间偌大的土炕旁,只剩下温云清和身形高大的赵大钢两个人,以及他们带来的行李。
这时,陈梅和另一个女知青也被红英带到了西边那间女知青屋门口。
陈梅回头望了一眼,正好看到温云清和赵大钢两人走进那间离老知青最近的屋子。看到赵大钢那宽厚的背影紧跟在温云清身边,陈梅眼中的担忧明显消散了许多,甚至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有赵大钢这个实在人在温云清身边照应着,她放心不少。
温云清站在门口,最后看了一眼走向西屋的同伴背影,然后对赵大钢点点头:“大钢哥,进去吧。”
两人一前一后,踏进了这间弥漫着旧棉絮、尘土气息、并且与潜在“敌意”仅有一墙之隔的土坯房。
昏暗的油灯光下,巨大的土炕沉默地占据着空间。
温云清的目光扫过炕面,指向一个位置:“我们睡这边吧。大刚哥,你靠里点,我靠外。”他考虑让赵大钢睡更避风的位置,同时也方便自己靠外侧。
“不要!”赵大钢却立刻摇头,语气带着不容反驳的坚持:“你年纪小,骨头嫩,睡里头!这外头透风,冷!我皮厚,抗冻!”
说着,他不由分说就把自己的行李放到了温云清所指位置的外侧,把相对暖和、背风的内侧位置留给了温云清。“你睡这里!”
温云清看着赵大钢不容置喙的动作和那副“这事就这么定了”的表情,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他没有再推辞,默默地将自己带来的行李放到了内侧的位置。
解开捆扎得结实整齐的绳索,缓缓摊开这卷用厚实防雨帆布打成的包裹,里面每一件物品都浸透着两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长辈的深切关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