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紧张的救灾中流逝,转眼已是一月有余。凌薇制定的详尽赈灾策略,在萧玦毫无保留的支持与朝廷高效率的运转下,得到了近乎完美的执行。其效果之显着,远超朝野上下所有人的预期。尽管江州、湖州等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损失惨重,但在帝后强有力的干预下,灾区竟未出现大规模因饥饿、瘟疫或秩序崩溃导致的死亡潮,这在大靖朝的历史上,堪称奇迹。
源源不断从灾区传回的奏报,描绘出了一幅与月前那地狱般景象截然不同的画面:
在那些依托高地、由朝廷统一规划搭建的临时安置点内,虽然居住条件依旧简陋,但一排排用防水油布和木架支起的帐篷整齐划一,足以遮风避雨。灾民们不再是泥泞中挣扎的绝望身影,他们领到了足以果腹的、由官粮与皇后“特筹”的耐储粮混合发放的口粮,虽然不算丰盛,却保证了无人饿殍于野。身着太医署服饰或佩戴着皇后特派标识的医官与护理人员,穿梭于帐篷之间,为患病者诊治,指导着灾民们如何用发放的消毒粉处理生活环境,如何务必饮用彻底煮沸过的水。临时设立的药灶上,日夜熬煮着预防时疫的汤药,浓郁的药香混合着炊烟,竟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安定感。
更令灾民们感到振奋的,是那“以工代赈”的政策。身体强壮的男丁,甚至一些健硕的妇人,被组织起来,在工部官员的指导下,参与到清理家园废墟、疏浚堵塞河道、加固临时堤坝、修复被冲毁的官道等工作中。他们不再是单纯等待救济的可怜人,而是重建家园的主力军。每日劳作之后,他们不仅能获得额外的粮食或微薄的银钱,更在挥洒的汗水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重新找回了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秩序,在官府的强力维护与灾民的自觉配合下,得以基本维持,鲜有趁乱滋事、抢夺物资的事件发生。
感激的言论,如同春风,在灾民中自发地滋生、传递、汇聚。
“老天爷啊,真是开了眼,派了皇上和皇后娘娘来救咱们啊!”
“要不是皇后娘娘想的周到,弄来这些帐篷和救命的药,咱这一家子,就算不被水冲走,也得病死、饿死在这荒滩上!”
“听说那些味道怪怪却能顶饿的干粮,还有那撒上就能防病的白粉,都是皇后娘娘从皇宫里自己的用度里省出来,又想方设法弄来的!”
“皇上圣明啊!派来的官爷这次是真不敢克扣了,发放粮食公平得很!还让咱们干活挣钱,这心里,踏实!”
“朝廷还说了,等水退了,就发新种子,叫什么‘水涝稻’、‘救荒菜’,说是长得快,年底还能抢收一季!这日子,有盼头了!”
这些最朴素的言语,出自那些刚刚从鬼门关挣脱出来的百姓之口,比任何华丽的颂文都更具力量。许多安置点内,灾民们自发地用捡来的木头、石块,为帝后设立了简陋的长生牌位,早晚焚香祷告,祈求恩人万寿无疆。当地幸存下来的乡绅、读书人也联合起来,撰写情真意切的万民书,详细记述了此次赈灾的迅捷、周密与高效,称颂帝后仁德爱民,虑事如神,实乃千古罕见的明君贤后,大靖百姓之福。
一个月后,肆虐的洪水终于彻底退去,露出了满目疮痍的大地。然而,希望的种子已然播下。重建工作在朝廷的统一规划和灾民的积极参与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清理淤泥、修复房屋、整理田地……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人们眼中已不再是绝望,而是重建家园的坚定。
萧玦的御案上,堆积起了来自东南灾区无数的万民伞、领谢恩折以及乡绅联名的颂扬奏表。他随手拿起一份,上面详细描述了某个安置点从初期的混乱到如今的秩序井然,百姓对帝后的感念之情溢于言表。
萧玦放下奏表,目光落在身旁正仔细翻阅太医署送来灾区疫病防控总结的凌薇身上,深邃的眼眸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赏与柔情。他伸出手,轻轻揽住她的肩膀,声音低沉而充满感慨:“薇儿,看到了吗?此次东南大灾,波及数十万生灵,若非你事前于‘民生库’中未雨绸缪,储备下那些应急之物;若非你于灾情初现时便思虑周全,制定出如此详尽缜密、环环相扣的方略;若非你力主‘以工代赈’、严惩奸商,安定了民心,维持了秩序……我大靖东南半壁,不知要枉死多少子民,损失多少元气,甚至可能动摇国本。你这‘仁政’,润物无声,却比朕的千军万马,更能收服人心,稳固江山。”
凌薇放下手中的卷宗,顺势靠在他坚实的臂弯里,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更有着欣慰与安然。她轻轻摇头,语气平和:“能帮到他们,看到他们能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并且对明天充满希望,我就安心了。这并非我一人之功,是陛下信任,是朝廷上下同心,是无数将士、医官、官吏和灾民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身在其位,该做之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