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县暗棋,瓮中捉鳖
盘龙关的血色晚霞仿佛还在天际残留,岐军主力已如一股无法阻挡的铁流,挟大胜之威,滚滚南下,兵锋直指镐京外围最后一座屯兵重镇——掖县城。
与依山、虎口、盘龙那些倚仗天险的雄关不同,掖县坐落于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原之上,城墙虽也高厚,护城河虽也宽阔,但其战略意义更在于它是镐京北部最大的粮仓与军械库。可以说,拿下掖县,岐军不仅扫清了最后的障碍,更获得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补给基地。
然而,此刻坐镇掖县的守将张环,却丝毫没有与城池共存亡的悲壮。他年过五旬,身材微胖,面容带着久居官场的圆滑与疲惫。此刻,他正独自坐在书房里,面前的书案上并排摊开着三封书信,如同三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坐立难安。
第一封,来自镐京兵部,措辞严厉,重申掖县乃拱卫京畿之要地,命他“誓死坚守,以待王师”,字里行间透着不容置疑的命令与一丝难以察觉的色厉内荏。
第二封,则来自一位与他有数十年交情、如今在朝中地位不低的“故交”。信中用词隐晦,却字字诛心:“……环兄坐守孤城,外无援兵,内乏战心,岐军兵锋正盛,连破数关,势不可挡。昔日光武亦曾避莽贼锋芒,以待天时。兄台世之俊杰,当知‘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理,何必以卵击石,徒令掖县生灵涂炭,玉石俱焚?望兄三思,为自身计,亦为满城百姓计。”
第三封,是今早岐军射入城内的劝降书,落款是赵战。信中承诺,若张环开城归顺,不仅可保全性命,其现有官职、爵位一概保留,赵战更以人格担保其家族安全与富贵。
“誓死坚守?王师在哪儿?”张环苦笑一声,将兵部文书推到一边,脸上满是嘲讽。龙骧、云飞那样的名将都战死了,盘龙关那样的天险都失守了,指望他张环和这座掖县城能挡住岐军?简直是天方夜谭!他戎马半生,爬到今天这个位置,靠的不是赫赫战功,而是审时度势和明哲保身。
他的目光在“故交”的信和赵战的劝降书上逡巡。投降?这个念头如同毒蛇,诱人却又危险。赵战的承诺听起来诚恳,但乱世之中,承诺值几斤几两?万一这只是诱他开城,然后秋后算账……张环打了个寒颤。他身后还有一大家子人,还有好不容易积累的财富……
就在他心乱如麻之际,门外传来轻轻的叩门声。
“进来。”张环收敛心神,沉声道。
进来的是掖县的仓曹主管,文官李济。他约莫四十岁年纪,身材瘦削,面容清癯,一双眼睛不大,却总透着几分精明与洞察。他是张环的心腹,掌管着掖县所有的粮草军械账目,为人低调,却能力出众,深得张环倚重。
“将军,”李济行礼后,低声道,“城中存粮,依最新清点,尚可支撑三月有余。军械箭矢,亦算充足。”
张环点了点头,这算是个好消息,但……他揉了揉眉心:“粮草军械尚可,然军心士气……唉,济之,你可知城中近日有疫病流传?”
李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他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更低:“回将军,确有此事。患者多呕吐、乏力,军中医官诊治多日,未见好转,反有蔓延之势。更麻烦的是,城中已有流言,说此疫乃……乃天罚,因我等逆天而行,抗拒岐军,故而上天降罪。”
“天罚?”张环背心瞬间渗出一层冷汗。他自然不信什么天罚,但这“时疫”来得太巧,太诡异。他猛地抬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李济:“济之,你掌管城内诸多事务,依你之见,此疫……是偶然,还是人为?”
李济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词句,最终缓缓道:“将军,属下近日奉命巡查仓库,尤其注意水源之地,确在几处水井附近,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痕迹。虽不敢断言,但此疫,恐非天灾。”
张环的心沉了下去:“你的意思是……岐军细作?”
“或是……”李济抬起眼,目光深邃地看向张环,“城内有人,与之呼应。”
张环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瞬间遍布四肢百骸。城内有人接应!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掖县城对他来说,可能已经不是安全的堡垒,而是一座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将军,”李济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如今局势,守,则外有强敌,内有隐忧,粮草终有尽时,疫病恐难控制,届时城破身死,玉石俱焚;退,无路可退;朝廷?将军认为,还有援军吗?”
张环颓然靠在椅背上,李济的话,句句都戳在他的痛处。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张环的声音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
李济凑近了些,声音几不可闻:“将军,非是投降,而是……交易。”
“交易?”
“不错。将军手握掖县重镇,麾下尚有近两万可战之兵,城中更有堆积如山的粮草军械。这便是将军的筹码!那赵战志在天下,欲取镐京,必求安稳过渡,最忌后方不稳,消耗过大。将军若此时献城,于他而言,乃是雪中送炭。既可兵不血刃得一要地、大量补给,又可彰显其仁德,安抚人心。将军以此功,既可保全自身性命富贵,亦可免满城生灵涂炭,此乃两全之策,顺势而为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