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老巷,是被槐树叶上的露水和张叔竹编铺的“咔嗒”声唤醒的。林晚刚推开院门,就看见张叔坐在院角的石凳上,手里拿着赵景明留下的蝈蝈笼,正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着一根新竹篾,竹屑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层细碎的雪。
“张叔,这么早就忙上啦?”林晚走过去,顺手帮他把散落在石桌上的竹编工具归拢好。
张叔抬起头,眼睛里带着没褪尽的兴奋,把蝈蝈笼递到她面前:“你看这笼门的扣法,是咱们老巷独有的‘双环扣’,现在会编的人可不多了。我得提前琢磨琢磨,等赵先生来学,才能把细节都教到位。”他指尖划过笼身上的槐花图案,语气里满是珍视,“昨天我翻了家里的老相册,还真找着一张我父亲和竹编师傅们的合影,说不定里面就有赵先生的爷爷呢。”
“真的?那太好了!”林晚眼睛一亮,“等下周赵先生的团队来对接方案,您把照片带来,咱们一起问问他。”
正说着,陈屿提着一兜刚买的豆浆油条走进来,还没进门就喊:“晚晚,张叔,孙晓说设计院的人今天上午会提前过来,想先看看体验馆的院子,咱们得早点过去等着。”
张叔立刻放下竹篾,拍了拍手上的灰:“走!我这就去叫陈师傅和周慧,他们也得去跟设计师说说手艺区的要求——木雕得有通风好的地方,绣花得靠南边采光,这些都得提前讲清楚。”
三人刚走到老巷中段的大院子门口,就看见孙晓和两个穿休闲西装的年轻人站在那儿,其中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姑娘正拿着笔记本记录,另一个高个子男生则举着相机,对着院子里的老槐树拍照。
“林晚姐,陈屿哥!”孙晓看见他们,连忙挥手,“这是设计院的李薇姐和王鹏哥,他们特意提前来做现场勘测。”
李薇放下笔记本,笑着伸手:“之前跟孙晓对接过方案,今天终于见到咱们老巷的‘主人’了。听说这个院子以前是个老作坊?我看这墙角的砖雕还挺完整,改造的时候能保留下来。”
张叔凑过去,指着院子东侧的一排旧瓦房:“可不是嘛!这房子以前是榨油坊,后来没人用了,屋顶有点漏雨,但梁子都是好松木的,结实着呢!我觉得手艺体验区放这儿正好,一间给竹编,一间给木雕,中间那间大的给绣花,大家互不耽误。”
陈师傅和周慧这时也走了过来,陈师傅手里还拿着一张手绘的草图,上面画着木雕工具的摆放位置。“李设计师,你看啊,木雕得有个大案子,最好靠着墙,不然工具没地方放。还有,我雕刻的时候会有木屑,得装个排风扇,不然粉尘太大,对学院也不好。”
周慧也补充道:“绣花的话,得有长桌子,最好能靠窗,下午的阳光照进来,绣线的颜色看得清楚。还有,得留个小柜子,放我的绣线和绷子,那些线要是乱了,找起来可麻烦了。”
李薇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着,还时不时让王鹏拍些细节照片:“您放心,这些需求我们都会记下来。我们初步的想法是,保留院子里的老槐树和旧瓦房的主体结构,只做加固和翻新,屋顶换成新的瓦片,但会保留原来的坡度,这样既安全又不破坏老巷的味道。手艺区的窗户会换成实木框的玻璃窗,采光和通风都能兼顾,排风扇和电源插座也会提前预留好。”
王鹏放下相机,指着院子中间的空地:“我们还想在这儿搭个小戏台,平时可以让师傅们表演手艺展示,比如张叔编竹编的过程,陈师傅雕刻的技巧,游客看完要是感兴趣,再去体验区学习,这样能带动大家的兴趣。”
“这个好!”周慧眼睛一亮,“我还可以带着学员在戏台上绣个大挂毯,就绣老巷的全景图,游客来了能直观看到咱们老巷的样子,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绣花手艺。”
几个人正聊着,林溪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晚晚姐,赵先生的助理刚才发了邮件,说下周团队来的时候,会带一份详细的运营方案,还问咱们能不能提前统计一下老巷里的旧物件,比如老工具、老照片,这些都能放进‘老巷记忆馆’里。”
张叔立刻说:“我家有!我父亲当年用的竹编刀、篾尺,还有他年轻时编的竹篮,都在阁楼里放着呢,我回去找找,肯定能找出不少。”
陈师傅也点头:“我家有我爷爷传下来的木雕凿子,还有一个老木刨,虽然现在不用了,但品相还挺好,放记忆馆里正合适。”
周慧笑着说:“我这儿有我母亲当年绣的手帕,上面绣的是老巷的槐花,还有我年轻时跟师傅学绣花的笔记,里面记了不少绣法,说不定年轻人会感兴趣。”
林晚接过文件夹,翻了翻里面的表格:“那咱们今天就分工,张叔、陈师傅、周慧姐负责找家里的旧物件,孙晓和我负责统计,把每件东西的年代、用途都记清楚,到时候交给记忆馆的策划团队。陈屿,你能不能跟王鹏哥一起,再拍些院子的细节照片,比如老砖雕、老木门,设计师做方案的时候能更有参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