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心里默默模拟着动作的细节:起始姿势时,李涛需要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不要弯腰或驼背;转动身体时,速度要慢,停留时间控制在 15-20 秒,两侧交替进行。为了确保动作的安全性,他还特意想到要提醒李涛,转动时如果感到腰部有刺痛感,要立即停止,不要强行拉伸。
第二个动作,林砚考虑到李涛需要加强核心肌群的稳定性,以更好地支撑腰部,于是想到了 “猫式伸展变式”。传统的猫式伸展主要针对脊柱的灵活性,而他设计的变式则会增加对腰侧肌的刺激:让李涛双手双膝着地,呈四点支撑姿势,吸气时将背部向上拱起,同时将一侧膝盖向同侧手肘靠近,感受腰侧肌的收缩;呼气时将背部向下凹陷,同时将膝盖放回原位,伸展腰侧肌。这个动作不仅能拉伸腰侧肌,还能锻炼核心肌群,一举两得。
林砚在脑海中反复调整着动作的细节,比如膝盖靠近手肘的距离、呼吸的节奏,还有动作的重复次数。他觉得,每个动作做 10-12 次比较合适,既能达到训练效果,又不会让李涛过度疲劳。同时,他还想到要在方案中注明,训练前要先进行 5 分钟的热身,比如原地踏步、髋关节环绕等,避免肌肉拉伤。
车子驶过高架桥,桥下的城市夜景尽收眼底。远处的高楼大厦亮着零星的灯光,像是夜空中散落的星星;马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车灯汇成了一条流动的光河。林砚看着这繁华的夜景,心中却格外平静,他再次将夜间训练方案的细节在脑海中过了一遍:首先是热身环节,5 分钟的动态热身,确保肌肉充分激活;然后是核心训练,10 分钟的平板支撑变式和臀桥训练,增强核心肌群的稳定性;接下来是筋膜放松环节,15 分钟的泡沫轴放松和网球放松,重点针对腰侧肌和臀部肌肉;最后是拉伸环节,10 分钟的静态拉伸,包括刚才构思的两种替代动作,帮助肌肉恢复。
他仔细检查着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整体训练时长控制在 40-45 分钟,不会让李涛感到过度疲劳。同时,他还想到要提醒李涛,训练后要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凉;如果夜间训练后感觉饥饿,可以适量补充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温牛奶、全麦面包等,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林医生,前面就快到李涛家小区了。” 司机的声音打断了林砚的思绪。林砚回过神来,看向窗外,发现车子已经驶入了一个安静的居民区。小区里的路灯发出柔和的光芒,照亮了干净的石板路;偶尔有几声狗吠传来,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林砚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外套,将放在腿上的训练方案文件夹轻轻合上。他想起刚才在备忘录里写下的内容,心里暗暗提醒自己,下周一定要重点关注李涛腰侧肌的放松情况,每周至少和李涛进行两次沟通,而不是之前的一次,确保能及时了解他的身体变化。如果发现腰侧肌放松效果不佳,就立即将准备好的两种替代动作教给李涛,同时调整训练方案中的其他环节,比如减少泡沫轴放松的时间,增加静态拉伸的时间。
车子缓缓停在李涛家小区的门口,林砚推开车门,一股微凉的夜风扑面而来。他抬头看了看天空,今晚的月亮很圆,皎洁的月光洒在地面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晕。他忽然想起李涛曾经说过,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再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站在起跑线上,感受风从耳边吹过的感觉。
林砚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天 —— 李涛穿着运动服,站在马拉松比赛的起跑线上,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发令枪响后,他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前奔跑,身姿矫健,再也看不到一丝伤病的痕迹;冲过终点线时,他高举双臂,眼中满是激动的泪水。他还仿佛看到了李涛在赛场上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周围的观众为他欢呼喝彩,而他自己则站在人群中,为李涛感到由衷的骄傲。
“林医生,谢谢您送我回来。” 李涛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他正拄着轻便的手杖,准备下车。林砚回过神来,连忙上前扶住他:“不用客气,慢一点,注意脚下。” 他看着李涛的脚步比之前稳了许多,心中更是欣慰。
“李涛,下周训练的时候,要是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给我打电话,不要硬撑。” 林砚再次叮嘱道,语气里满是关切。
李涛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感激:“我知道了,林医生,谢谢您。有您在,我心里特别有底。”
林砚站在小区门口的路灯下,目光追随着李涛的背影。李涛的步伐虽然还需要借助轻便手杖,但比初次见面时已经稳健了太多 —— 那时他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腰部微微前倾,像是背负着无形的重担,而现在,他的腰背能保持基本挺直,手杖更像是一种辅助,而非必需。看着李涛的身影逐渐靠近楼道口,灯光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直到那影子随着他的脚步消失在黑暗的楼道里,林砚才缓缓收回目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外套的衣角,心里泛起一阵难以言喻的触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