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站在办公室的窗边,指尖轻轻摩挲着桌上那份为李涛定制的训练方案,目光落在方案末尾 “效果评估细则” 那几行字迹上,眉头微微蹙起,又仔细思索起来。他深知,对于腰部康复训练而言,科学的训练计划只是基础,精准的效果评估才是确保方案持续有效的关键 —— 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训练的耐受度和反应也存在差异,若不能及时根据反馈调整方案,不仅可能影响康复进度,甚至可能引发新的不适。
他重新坐回桌前,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认真地写下 “李涛腰部康复训练日志” 几个字,随后又在下方分列出 “训练日期”“训练内容”“腰部放松程度(1-10 分)”“身体疲劳感(1-10 分)”“睡眠质量(优 / 良 / 中 / 差)”“其他感受” 等条目。每一项条目后,他都特意留出了足够的空白,方便李涛详细记录。做完这些,他又拿起笔,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一段备注:“每日训练结束后 30 分钟内记录,尽量描述具体感受,如腰部酸痛位置、疲劳感集中部位、入睡时间及夜间是否易醒等,切勿笼统概括。”
林砚之所以如此细致,是因为他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 —— 一位患者因未及时记录训练感受,仅靠口头描述反馈,导致他未能准确判断训练动作对患者的实际影响,延误了最佳调整时机。从那以后,他便养成了让患者记录训练日志的习惯,而这份细致,也成了他在康复领域口碑极佳的原因之一。
第二天一早,林砚将笔记本交给李涛时,特意详细讲解了记录的要点。“李涛,这个笔记本你一定要每天坚持写,不要觉得麻烦。” 林砚指着日志条目,耐心地说道,“比如腰部放松程度,你训练前可能感觉腰部发紧,评分只有 3 分,训练后如果感觉紧绷感缓解了,就可以评 7 分,同时要写清楚是腰部两侧还是中间放松更明显;身体疲劳感也一样,要是训练后只是轻微的肌肉酸胀,没有乏力感,就评 2-3 分,要是感觉下肢也跟着发沉,就要评 5 分以上,并且说明具体部位。”
李涛接过笔记本,看着上面工整的条目和细致的备注,心里满是感激。“您放心,我肯定每天都认真记,不会敷衍的。” 他用力点了点头,将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涛果然按照林砚的要求,每天训练结束后都会认真记录感受。这天晚上,李涛做完夜间筋膜放松训练,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拿起笔开始记录:“训练日期:X 月 X 日,训练内容:腰部静态拉伸 15 分钟、泡沫轴放松腰侧肌 10 分钟、盆底肌激活训练 5 分钟。腰部放松程度:训练前腰部中间发紧,评分 3 分,训练后紧绷感明显缓解,中间部位放松明显,评分 7 分;身体疲劳感:腰侧肌有轻微酸胀感,无其他部位不适,评分 2 分;睡眠质量:昨晚入睡时间约 23 点,夜间未醒,睡眠质量优;其他感受:训练时泡沫轴滚动到腰侧肌下方时,有轻微刺痛感,训练后刺痛感消失。”
李涛写完后,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才将笔记本合上。他发现,通过记录,自己也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 比如刚开始训练时,腰部放松程度评分始终在 4-5 分,经过几天的训练,已经能达到 7 分左右,睡眠质量也从之前的 “中” 提升到了 “优”,这些细微的变化,若不是通过记录,很容易被忽略。
一周后,李涛拿着笔记本来到林砚的办公室。林砚接过笔记本,没有立刻说话,而是逐页仔细翻看,时而眉头微蹙,时而轻轻点头,还在重点内容旁用铅笔做上标记。他注意到,李涛在 X 月 X 日的记录中提到 “泡沫轴放松腰侧肌时,有轻微刺痛感”,而在 X 月 X 日的记录里,这种刺痛感变成了 “轻微酸胀感”,到了 X 月 X 日,记录中则没有再提到不适;同时,李涛的腰部放松程度评分从最初的 3 分,逐渐提升到了 7 分,睡眠质量也一直保持在 “优” 的水平,但身体疲劳感在 X 月 X 日那天评了 4 分,备注中提到 “下肢有轻微发沉感”。
等看完所有记录,林砚才抬起头,看向李涛。“李涛,这一周训练下来,整体感觉怎么样?” 林砚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看着李涛,“我看你记录里提到,刚开始用泡沫轴放松腰侧肌时有刺痛感,后来变成了酸胀感,现在没有不适了,是吗?”
李涛点了点头,连忙说道:“对,林医生,刚开始用泡沫轴的时候,腰侧肌那块儿有点疼,我还担心是不是动作做错了,后来慢慢就变成酸胀感了,现在一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了。不过 X 月 X 日那天训练完,我感觉腿有点沉,不知道是不是训练强度太大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