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把标准砍刀5点,修复一把损坏的弩箭3点,那研发出一款新式武器呢?这怎么算?按威力?还是按研发难度?”
“巡逻执勤一天5点,参与建设按工作量计算……那青囊医师救一个人怎么算?按伤势严重程度?这他妈也太难量化了!”
光是制定那份《镜泉贡献点获取与评定标准(试行第一版)》,就差点要了钉子半条命。那兽皮卷轴长得能当地毯铺,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条款和数字,看得我头晕眼花。
然后是记录问题。一开始想用木牌或者竹简刻录,发现效率太低,而且容易造假。最后还是小迪解决了问题,她利用一种对信息素极其敏感的工兵蟑螂变种,设计了一套 “生物记账系统”。
每个正式居民(包括核心成员)都会获得一个特制的小木牌,里面寄居着一只特殊的“记账蟑螂”。这只蟑螂会根据信息素指令,记录该成员拥有的贡献点数量。需要兑换物资时,由内务部人员通过特定的信息素信号进行扣款。虽然听起来有点恶心,但胜在防伪、不易损坏,而且……成本低(蟑螂咱们多得是)。
贡献点上线与“消费狂潮”
经过一番鸡飞狗跳的准备,《镜泉贡献点制度》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相对地下而言)的早晨,正式上线了!
钉子在残骸镇广场和镜泉主据点各立了一块大木板,上面贴出了详细的获取标准和物资兑换价格表。
场面那叫一个壮观!几乎所有人都挤在木板前,伸长脖子看,不识字的就拉着别人问。
“我靠!一颗标准单位的无属性晶石要500点?!抢钱啊!”
“狩猎一只土丘兽才30点?这得打多少只才够换一颗晶石?”
“快看!‘参与重要科研项目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视情况奖励1000-点不等’!五万点!老子要是能搞出个大发明,岂不是直接起飞?”
“别做梦了!还是看看实际的吧,‘修复一段十米长的围墙,奖励20点’,这个靠谱点。”
抱怨归抱怨,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套制度虽然苛刻,但至少给了大家一个明确的、可以努力的方向。以前你再能干,功劳也是首领说了算,现在白纸黑字(好吧,是兽皮黑字)写清楚了,干多少活,拿多少点,换多少东西,清晰透明。
很快,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战斗部那帮家伙,以前出去狩猎还得石头催着,现在不用了!一个个跟打了兴奋剂似的,天不亮就主动集结,嗷嗷叫着要去找变异兽的麻烦,眼睛里盯着的不是兽肉,而是它们脑子里那亮闪闪的“贡献点”!
工匠部也是,叮叮当当的声音比以前更密集了。火锤甚至开始搞“技术革新”,琢磨怎么用更少的材料打出更好的武器,因为节省下来的材料也能折算贡献点!
就连农业组的大妈们,照料庄稼都更上心了——产量提高,可是有额外贡献点奖励的!
贡献点系统上线的第一个月,据点的整体工作效率,保守估计提升了百分之三十。钉子每天忙着核对“账目”,给“记账蟑螂”更新信息素,累得跟条死狗一样,但脸上却洋溢着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笑容。
随着贡献点体系逐渐稳定,我开始推动下一步——资源积分化。
说白了,就是把仓库里那些好东西,不仅仅是晶石,包括武器、药品、甚至某些技术服务(比如请青囊看病、请火锤定制武器、使用高级训练场),全部标上贡献点价格。
这相当于在据点内部,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受控的“市场经济”。
你想快速提升实力?可以,去赚贡献点,然后来兑换晶石。你觉得战斗太危险?也行,去种地、去打铁、去搞建设,攒够了点一样能换。你有一技之长,比如会修理复杂的机械?恭喜你,这可是高附加值技能,赚取贡献点的速度比砍怪可能还快!
这套体系运行起来后,产生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 出现了“职业分化”:有些人天生就是战斗的料,专门靠狩猎和清剿任务赚取大量贡献点;有些人则更擅长生产或技术,通过自己的手艺稳定积累财富。
· 激发了“创新热情”:因为任何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价值的行为,都能获得贡献点奖励,大家搞小发明、小创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 形成了“内部流通”:甚至开始出现小范围的“私下交易”,比如某个战士用富余的贡献点,请工匠部的朋友帮忙打磨一下武器;或者某个研究员用贡献点购买农业组特供的、味道更好的食物。
当然,问题也有。比如如何防止“贡献点通胀”(我们通过严格控制物资投放和贡献点发放总量来调节),如何打击“贪污腐败”(钉子的情报网络和内务监管不是吃素的),以及如何平衡不同岗位的贡献点收益,避免某些岗位没人愿意干(这就需要定期调整评定标准)。
但总的来说,这套贡献点制度,就像给镜泉这台庞大的机器,注入了一股强大的、自我驱动的润滑剂。它让资源的分配变得高效而相对公平,极大地激发了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