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我大明子民,能举百斤弓石者,不论军民,皆可赴京应试。沿途官府供给盘缠,发放文书——落试的经过选拔可以进入勇卫营”
六月二十,京郊校场。
夏日骄阳如火,炙烤着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汗水的味道。来自四面八方的勇武之士汇聚于此,只要通过初测的人员,官府就会下发文书和盘缠,所以此次来武试的人足足有五千之众。
这场武举,如同一架精密的筛箩,开始对汇聚京师的五千余壮士进行层层筛选。考核标准张榜明确,分为力量、射箭、武艺、策论四科,每科评定为及格、良、优三等。
第一筛:力拔山兮
第一关,便是最基础的力量。场边序列着标准弓石,一百五十斤为“及格”线,一百八十斤为“良”,二百二十斤以上方能评“优”。
这第一关便刷下了大批仅能勉强举起百斤初试石锁的汉子。李铁柱走到一百八十斤石前,怒吼一声,额角青筋暴起,终是将巨石举过胸口,记录官高唱:“李铁柱,力,良!”
而如王聘等人,则轻松举起二百二十斤以上的巨石,获评“优”等。仅此一关,五千余人便去其大半,仅剩两千余人进入下一轮。
第二筛:箭逐流星
射箭考场,氛围陡然紧张。
固定靶,三十步中红心为“及格”;五十步中红心为“良”;而“优”等,则需在奔驰的马上,于五十步外连发三矢,至少两中红心。
此关考验的是精准与骑射的硬功夫。边镇精锐于此大显身手。宣府镇的赵老三,马驰箭发,三矢皆中,赢得满堂彩,获评“优”。辽东孙得功亦是不遑多让。
王聘稳扎稳打,固定靶、移动靶皆表现上乘,亦得“优”。
李铁柱于此项显了短板,三十步固定靶堪堪命中边缘,评为“及格”。许多空有气力的壮汉,在此关折戟沉沙。过关者已不足一千五百人。
第三筛:武动乾坤
武艺比试,在黄沙擂台展开。规则同样明晰:
能在考官手下支撑十回合不败,或使用兵器展现基本套路娴熟者,为“及格”;
能主动进攻,招式凌厉,具有一定实战性者,为“良”;
而能击败考官,或展现出极高技巧、创新打法,令人叹服者,为“优”。
王聘的“穿云枪”再度惊艳全场,三十回合内逼平了以刀法刚猛着称的考官,获评“优”。
李铁柱将一根铁鞭舞得呼啸生风,虽招式略显朴拙,但势大力沉,勇悍无比,支撑了十五回合,被评为“良”。
赵老三、孙得功等边军好手,凭借简洁狠辣的军中搏杀术,纷纷获评“优”或“良”。
此关过后,尚存者已不足千人。
第四筛:笔蕴韬略
最后一关策论,殿宇之内,唯有纸笔沙沙声。题目依旧是那直指核心的两问:“御东虏”与“安流寇”。
评分标准亦公之于众:能切题,文理基本通顺,提出一两条可行见解者,为“及格”;论述清晰,见解较为深入,能结合时局者,为“良”;而能纵论古今,分析透彻,策略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文采斐然者,方为“优”。
这无疑是另一场无声的厮杀。
王聘文思泉涌,文章结构严谨,对策鞭辟入里,毫无悬念地被阅卷官共同评为“优”。
赵老三的答卷文辞粗粝,却句句源自实战,被评为了“良”。
孙得功长于辽事,短于流寇,综合评为“及格”。
而李铁柱,面对试卷几乎无从下笔,最终只得放下笔,黯然离场。他的策论,被评为了“不列等”。按照严格标准,他本应被淘汰。
然而,朝廷早有明诏:力量、射箭、武艺三项,凡有任何一项获得“及格”及以上评价者,皆可直接进入“勇士营”为基层战兵。
此令一出,给了许多像李铁柱这样“偏科”的勇武之辈一条出路。他因“力良”、“武艺良”,虽策论不列等,仍被曹变蛟亲自点名,收入了新成立的“勇士营”。这支由曹变蛟直接统带的精锐野战部队,需要的就是这等敢打敢拼的锐卒。同样,许多武艺高强但文墨不通的边军汉子,也循此路进入了“勇士营”。
而最终的综合评分,则是在所有四科均有成绩(即策论至少“及格”)的考生中,根据各科“优、良、及格”换算分值,综合评定出前十名。
金榜题名,帝国新锐
数日后,皇极门外,张挂起最终的金榜。
第一名:王聘(力优、射优、武优、策优)—— 授游击将军,入都卫营为参将。
第二名:孙得功(力良、射优、武优、策及格)—— 授都卫佥书。
第三名:赵老三(力良、射优、武良、策良)—— 授都守备。
其余四至十名,皆是在各项考核中表现均衡或某项极为突出的佼佼者,被授予把总、千总等职,全部进入“都卫营”管理层,作为未来的军官培养。
而与此同时,“勇士营”也招募到了近两千名像李铁柱这样至少有一技之长的勇武之士,将由曹文诏、曹变蛟叔侄日夜操练。
至此,崇祯元年的武举圆满落幕,崇祯皇帝通过这样的筛选,把新军的框架搭建了起来。都卫营将是他的将官军校,勇士营将成为他的精兵利刃。这是他的一次大胆尝试,此次朝堂上如此配合还是有赖于皇帝的十万银,这些朝臣实在没有理由阻止皇上自己花钱办事。
面对这一步一步的棋局,看似平稳,其实变数太多,朱由检已经明显的感觉到历史的进程已被他的到来进入了分水岭,下一步的变数又会在哪里呢!?。
喜欢撰鼎记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撰鼎记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