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日头正盛,守拙园的葡萄藤已经爬满了知味亭的榫卯架,巴掌大的叶子层层叠叠,在亭下织出片浓密的荫凉。林砚坐在亭内的听风榫木凳上,手里拿着个刚完工的传声筒——这是用两段老楠木做的,中间掏空,内壁刻着细密的螺纹卯,能让声音顺着纹路传播得更远更清晰。他要把这个传声筒寄给叙利亚分园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听见守拙园葡萄藤下的蝉鸣,就像站在彼此身边说话。
蝉鸣盒声纹卯刻好了!阿明举着个巴掌大的木盒跑过来,盒盖上的纹路像片展开的蝉翼,是他用细刻刀一点点凿出来的。少年已经快和林砚一般高了,喉结微微凸起,声音带着变声期的沙哑,蓝布褂子的领口沾着木屑,却依旧挺拔。他把木盒放在石桌上,轻轻一拧,里面立刻传出清亮的蝉鸣——是上周在葡萄架下录的,莱拉说叙利亚的孩子们从没听过中国的蝉叫,我想让他们知道,夏天会唱歌。
林砚接过木盒,指尖抚过那些均匀的声纹槽。楠木的温润混着蝉鸣的清脆漫开来,这木盒的木料取自苏爷爷留下的旧书柜,当年老人就是在这书柜前教他认百种榫木头会说话,就看你会不会听。现在这老木头被赋予了新生命,要载着夏天的声音跨越山海。你听这回声,他把木盒凑近耳朵,带着点葡萄藤的沙沙声,像把夏天装进了盒子里。
苏棂溪端着盆冰镇酸梅汤从月亮门走来,木盆的双耳榫被井水浸得发凉,盆沿的厚得发亮。先喝碗解解暑,她往林砚和阿明手里各塞了个青花碗,酸梅的酸混着冰糖的甜在舌尖炸开,哈桑刚发消息,说叙利亚分园的友谊亭盖好了,亭柱用的是咱们寄的防腐榫木料,孩子们在亭下挂了串风铃木,每个铃铛都刻着不同国家的名字,风一吹像在说多国语言。
林砚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工坊,门口的世界留言板上贴满了各国孩子的来信,有叙利亚孩子画的橄榄树,有南非孩子写的玉米诗,还有秘鲁孩子用可可豆拼的笑脸。他想起十三年前那个燥热的午后,自己第一次在这院子里收到远方的信——是苏爷爷的老友从国外寄来的明信片,背面画着个简易的榫卯结好手艺无国界。那时他还不懂,这简单的线条里藏着怎样的力量,如今这留言板已经贴满了三茬,每张纸都带着不同的笔迹,却说着同样的牵挂。
张叔把凉棚榫卯架搭好了!赵爷爷的声音从苗圃方向传来,老人手里拄着的是阿明用缠绕榫做的,藤条里嵌着圈楠木,既结实又轻便。张叔跟在后面,擦着汗说:用的是你设计的伸缩榫,能根据太阳位置调角度,中午遮阳,傍晚透光,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藤,这些是从叙利亚嫁接来的品种,混着咱们的本土藤,秋天能结混血葡萄
留守儿童小宇抱着个木鸟笼跑过来,笼子的格栅榫做得格外精巧,每个格子都刻着个小字母,拼起来是的英文。林师傅,我做了个候鸟信箱孩子的脸上沾着藤汁的绿痕,眼睛却亮得像两颗黑葡萄,里面放了封信给候鸟,让它们带到世界各地,说守拙园有群等消息的孩子。鸟笼里铺着层干草,信封上画着只衔着木牌的鸽子,木牌上是个简单的字。
林砚接过鸟笼,指尖触到那些细小的格栅齿,突然想起小宇刚来时连钉子都不敢敲,现在却能在木头上刻出字母。这孩子去年做的昆虫旅馆还挂在葡萄架下,用三十七个国家的木料拼成,成了园子里最热闹的国际社区咱们把信箱挂在友谊树他笑着说,让候鸟知道,这里的牵挂能吃能住,不怕风吹雨打。
工坊里很快热闹起来,孩子们围着工作台做夏日信使。穿背带裤的小男孩在木片上刻驱蚊纹,说要让信使带着中国的艾草香;扎羊角辫的女孩给每个木牌系上薄荷包,说薄荷会指路,不会让信使迷路;阿明最忙,在每个信使木的背面刻上声波槽这样就算信使不会说话,木头也能记住声音。
莱拉的视频会议开始了!苏棂溪举起平板电脑,屏幕里的莱拉站在叙利亚分园的友谊亭下,亭柱上缠绕着两国的藤蔓——中国的葡萄藤缠着叙利亚的橄榄枝,像对拥抱的朋友。孩子们手里都举着个,有橄榄木做的,有楠木做的,还有个用炮弹壳改的,说要让战争的痕迹变成传声的工具他们在搞跨国对歌莱拉笑着说,南非的孩子唱草原歌,秘鲁的孩子弹排箫,都说要让声音跳过国界握手。
哈桑突然对着镜头举起个收音盒,盒身上的麦克风卯做得像朵绽放的橄榄花。这是学你的回声榫做的,他按下按钮,里面传出清晰的童声合唱——是叙利亚孩子用中文唱的《茉莉花》,虽然发音生涩,却格外动人,孩子们说,要让中国的旋律,在橄榄树间发芽。
阿明突然跑到镜头前,举起他的蝉鸣盒阿米娜,你听!蝉鸣透过屏幕传过去,立刻激起片欢呼,阿米娜举着个橄榄木做的回应,我们的橄榄叶沙沙声,比你们的蝉鸣还温柔!两个半大的孩子隔着屏幕比赛谁的声音更动听,笑声混着蝉鸣与风声,像支自然的交响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