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雨丝像无数根银线,把守拙园的天空缝得密密实实。林砚蹲在世界木苗圃里,给刚移栽的橄榄苗搭防风榫——用四根细竹条做菱形支架,顶端用活页卯连接,既能挡住斜风,又不碍着雨水渗透,像给幼苗撑起了把透气的伞。泥土里还埋着去年冬天埋下的肥效榫,是用松针、稻壳和骨粉混合压制的圆柱,雨水泡透后会慢慢释放养分,像给根须喂了口缓释的春肥。
爸,秘鲁的可可苗发芽了!阿明举着个小木牌跑过来,木牌上用红漆写着可可·秘鲁,边缘还刻着圈小小的咖啡豆图案。孩子已经比林砚高出小半个头,声音也带了点少年人的粗粝,蓝布褂子的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洗得发白透亮。他蹲在苗圃边,手指轻轻碰了碰两瓣嫩红的新叶,罗西塔阿姨说,等可可结果了,就教咱们做榫卯巧克力模,让巧克力也长出连接纹
林砚放下竹条,摸了摸儿子的头。他想起五年前阿明第一次尝试做木模时,把巧克力做成了歪歪扭扭的,却固执地说这样才独一无二。现在孩子的手艺已经相当规整,上个月给南非孩子寄去的玉米榫模,被马库斯赞为最懂作物脾气的木作你看这新叶的卷边,他指着可可苗,像不像没展开的燕尾榫?植物比咱们聪明,自己就知道怎么攒劲生长。
苏棂溪端着盆浸泡的稻种从厨房出来,木盆的拼缝榫是她太奶奶传下来的,百年的老松木被手温养得发红,盆底的透水卯还保持着最初的细密。先歇会儿喝口热茶,她往林砚手里塞了个粗瓷杯,茶水里飘着几朵桂花,是去年秋天晒的干花,莱拉发了邮件,说叙利亚分园的友谊林里,咱们寄的桂花苗也发芽了,孩子们在树旁埋了个时光胶囊,里面放着三十七个国家的泥土,说要让根须在地下先交朋友
林砚啜了口茶,桂花的甜混着雨水的清冽在舌尖散开。他想起十二年前那个初春,自己刚到守拙园时,这片苗圃还只是片荒地,苏爷爷拄着拐杖带他翻土,说地是活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东西。那时他连最基础的都做不规整,是老人握着他的手,在废木头上一遍遍练习,做木工和种庄稼一个理,急不得,得等它自己扎根。如今这片土地上,已经长出了来自五大洲的植物,每株幼苗旁都立着块木牌,刻着捐赠者的名字和国家,像片微型的世界地图。
张叔把育苗榫卯箱做好了!赵爷爷的声音从工坊方向传来,老人拄着的拐杖头包着层铜皮,是林砚用包箍榫给加固的,敲在石板路上响。张叔跟在后面,推着辆木推车,车上码着十几个长方形木箱,箱壁用蜂巢榫拼合,密密麻麻的小孔像无数只呼吸的鼻孔。这箱子底下有渗水卯,侧面有透气榫张叔拍着箱盖,往里面装土育苗,比塑料盆透气十倍,哈桑说要多订两百个,给难民营的孩子们搞移动菜园
留守儿童小宇突然从木箱后面钻出来,手里捧着个巴掌大的木盒,盒盖上的蝴蝶榫是他新学的样式,轻轻一掰就能展开。林师傅,我做了个种子盒孩子的脸颊沾着泥点,眼睛却亮得像雨后的星星,里面装着后山的野菊种子,想寄给巴西的小朋友,让他们知道中国的山上有会飞的花。木盒里铺着层棉纸,种子躺在凹槽卯里,整整齐齐像排小逗号。
林砚接过木盒,指尖触到那些稚嫩的蝴蝶翅,突然想起小宇刚到守拙园时的样子——怯生生地躲在门后,手里攥着块捡来的碎木头,说想做个家给流浪猫。现在的他已经能独立完成燕尾榫,去年做的还摆在工坊墙角,被三只流浪猫当成了产房。咱们把野菊种子混进世界种子包他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让巴西的孩子在雨林边种出中国的小黄花。
工坊里很快热闹起来,孩子们围着工作台给育苗箱刻名字。穿背带裤的小男孩在箱壁刻太阳纹,说要让种子以为自己晒着中国的太阳;扎羊角辫的女孩给每个箱子系上红绳,绳尾缀着颗红豆,说红豆生南国,能给种子指路;阿明最忙,在每个箱底的透水卯旁刻上对应的国家缩写,这样就算箱子混在一起,也知道该去哪个国家。
莱拉的视频会议开始了!苏棂溪举起平板电脑,屏幕里的莱拉站在叙利亚分园的苗圃里,身后的孩子们正围着个巨大的地球仪榫卯架——那是用三十七个国家的木料拼成的,中国的楠木做经线,叙利亚的橄榄木做纬线,每个交点都嵌着颗彩色玻璃珠,像颗颗会发光的种子。孩子们在搞种子交换仪式莱拉转动镜头,孩子们手里都举着个小布包,南非的孩子带了玉米种,秘鲁的带了可可种,都说要让自己国家的味道,在别的土地上生长。
哈桑突然出现在镜头里,手里捧着个橄榄木雕刻的播种器,器身上的漏种卯做得格外精巧。这是学你的精准榫做的,他笑着演示,往播种器里倒了把麦种,轻轻一摇,种子就顺着卯眼均匀地落在土里,以前我们撒种像泼水,现在用这个,每亩地能省三成种子。他身后的田埂上,新翻的泥土里已经冒出了点点新绿,是去年寄去的稻种发的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