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的清晨,苏家工坊的铜炉里燃着松针,青烟裹着木头的清香漫过窗棂。林砚正用一把牛角刨子处理一段红豆杉木料,刨花如卷云般簌簌落下,露出木材里细密的蟹爪纹——这是制作榫卯经幢的核心材料,要在表面雕刻出三十七个国家的经典榫卯图案,作为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礼物。
林先生,云南的彝族匠人到了。苏棂溪的声音带着笑意。门口站着七个身着查尔瓦的彝族工匠,为首的毕摩(彝族祭司)手里握着一根,杖身用插接榫连接着七段不同的木料,每段都刻着彝文咒语。我们带来了天地柱的榫卯图谱。毕摩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老祖宗说,柱子要扎根大地,才能通天接地,就像你们的榫卯,要懂木头的脾气。
林砚接过图谱,泛黄的棉纸上画着彝族杆栏式建筑的榫卯结构,穿枋榫的做法与《营造法式》里的顺身串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经幢的底座,就用你们的地脚榫他指着图纸上的基座部分,让三十七个国家的榫卯都扎根在彝族的智慧里。毕摩闻言,突然摘下头上的英雄结,露出盘在头顶的青丝:这才是万木同根
工坊里很快搭起了巨大的旋转工作台,各国匠人围着经幢模型忙碌。叙利亚的工匠在木头上雕刻拱券榫,那些曲线里藏着大马士革古城的记忆;墨西哥匠人用羽蛇榫装饰经幢的转角,蛇身的鳞片恰好与中国鱼鳞榫衔接;最动人的是乌克兰女孩安雅,她在经幢的第三层刻下被炸教堂的轮廓,废墟的缺口处,用燕尾榫嵌进一朵木雕玫瑰——那是用基辅教堂烧焦的木料做的。
这朵玫瑰,是重生榫安雅的指尖抚过焦黑的木纹,林先生说过,好的榫卯能让断裂的木头重新站在一起,人也一样。周围的匠人纷纷停下手里的活,默默地看着那朵在焦木上绽放的玫瑰,工坊里只剩下刨子与木头的私语。
午后,林砚带着托马斯去后山的育苗基地。三年前种下的榫卯用材树苗已长到一人高,每棵树下都立着木牌,写着树苗的品种、培育时间,以及认养人的名字——卡鲁认养了紫檀,莉莉认养了橡木,安雅认养了桦树。等它们长到八百年,就是新的天下同春林砚摸着托马斯的头,男孩正用小手给一棵楠木苗培土,动作笨拙却认真。
托马斯忽然指着树苗的支撑架:爸爸,这个架子的榫头松了。林砚蹲下身查看,果然是十字榫的衔接处因雨水浸泡有些松动。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小段竹片,削成楔子轻轻敲进榫眼:竹楔加固,是爷爷教我的。木头会变,但人能想办法让它稳下来。托马斯似懂非懂地点头,学着他的样子,用小树枝给另一棵树苗的架子。
回到工坊时,苏棂溪正对着一堆信件发愁。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助信:有巴西雨林的原住民想修复传统的吊桥榫,有威尼斯工匠希望学习防水榫技术,甚至还有南极科考站的工程师,想知道榫卯能否用于低温环境下的设备连接。我们得建个榫卯救援站林砚翻看信件,目光落在一张来自阿富汗的照片上——一座千年木桥的托梁榫断裂,村民正用铁丝勉强捆绑。
我已经让联盟的人统计需求了。苏棂溪递过一份表格,下个月先派三个专家组,去巴西、阿富汗和威尼斯。她忽然指着表格里的一行,南极的问题,你觉得能用冻结榫解决吗?利用木材在低温下的收缩特性,让榫头与榫眼越冻越紧。林砚眼睛一亮,拿起笔在图纸上勾勒:再加一层隔热榫套,防止温度骤变导致开裂——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尝试。
傍晚时分,义乌家具城的老板们组团来访。为首的张老板捧着一个红木柜,柜角的格肩榫做得有模有样:林先生,您看看这活儿,算不算出师了?林砚仔细检查,榫头与榫眼的缝隙均匀,木纹衔接流畅,忍不住赞道:比我三年前做得还好。张老板红了脸:要不是您当初拆了我的假榫卯柜,我还在走歪路呢。现在我们的真榫卯家具,在欧洲都有回头客了。
工坊的角落里,新落成的榫卯博物馆正在布置展品。玻璃柜里,苏家祖传的鲁班尺与埃及的青铜凿并排陈列,英国的木梢榫工具旁摆着彝族的,最显眼的位置放着托马斯做的万国榫木匣——如今它已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列为和平教具。林砚看着这些跨越时空的工具,忽然明白苏棂溪祖父说的工具会老,匠心不老是什么意思。
深夜的工坊里,经幢的雕刻进入最后阶段。林砚握着刻刀,在顶端的球形榫上雕刻最后一个图案——那是个由五大洲轮廓组成的同心榫,每个洲的轮廓里都藏着对应的榫卯结构。当刻刀落下最后一刀时,东方泛起了鱼肚白,第一缕阳光穿过经幢的镂空花纹,在地上投下一个完整的光斑,像一枚金色的印章。
天下同心林砚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充满力量。各国匠人围拢过来,看着经幢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三十七个国家的榫卯图案在木头上呼吸,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与的故事。卡鲁突然唱起马赛族的古老歌谣,毕摩吹起了彝族的,安雅哼起了乌克兰的民谣,不同的旋律在工坊里交织,竟意外地和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