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重庆,磁器口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已经飘着腊肉的香气,沿街商铺的门框上早早挂起了红灯笼。吴梦琪站在 “老街味道联盟” 的临时分拣仓库里,手里捧着刚设计好的 “重庆年味春节礼盒” 样品,礼盒封面印着洪崖洞吊脚楼与红灯笼的烫金图案,边角处还嵌着一圈细红绳,绳尾坠着个迷你的火锅造型挂饰 —— 这是她和联盟商户们熬了三个通宵才定下来的方案,就为了让企业客户的春节福利,多几分重庆特有的热辣年味。
“吴经理,城口腊肉的样品到了!” 仓库门口传来林晓清脆的声音,她怀里抱着个油纸包,小跑着进来,油纸缝隙里渗出的油星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吴梦琪接过油纸包,拆开一角,肥瘦相间的腊肉泛着琥珀色的光,还带着松木熏烤的焦香。“这是王哥凌晨从城口送过来的,他说今年用的是养了一年的土猪肉,熏制时加了柏树枝和橘子皮,味道比去年更醇。” 林晓一边说,一边递过检测报告,“农残、添加剂都没问题,符合企业福利的食品安全标准。”
吴梦琪把腊肉放进礼盒的预留槽里,刚好与旁边的香肠、火锅底料形成 “三荤两素” 的搭配 —— 除了腊味,礼盒里还装着陈婆婆做的传统米糕、赵师傅的糖画福字,最底下藏着一副折叠的重庆方言春联,上联是 “麻辣鲜香迎新春”,下联是 “山城味道贺丰年”,横批 “巴适得板”,字是请磁器口老茶馆的书法家写的,墨香混着食物的香气,让人一打开礼盒就像走进了重庆的腊月街巷。
“咱们的礼盒得突出‘定制化’,不能跟市面上的年货礼包一样。” 吴梦琪拿起记号笔,在礼盒样品上标注,“西南重工的礼盒要加印他们的厂徽,放在腊肉包装上;机床集团的则要在春联里加一句‘匠心筑梦’,贴合他们的企业文化。小张,你把客户名单整理出来,按‘企业性质 + 员工人数’分类,明天跟商户对接定制细节。”
小张抱着笔记本电脑凑过来,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客户需求表:“吴经理,已经统计好了,目前有 12 家企业确定要订春节礼盒,其中 8 家是老客户,4 家是新拓展的,总订单量大概 5000 份。不过有个问题,重庆本地的物流公司说,腊月二十以后就停止收件了,咱们的礼盒要是赶不上这个时间,可能没法在春节前送到客户手里。”
这话让吴梦琪心里一紧。她想起年度业绩冲刺时,物流延误差点耽误西南重工的订单,当时还是靠冷链协会协调才解决。这次春节物流高峰期,要是不提前规划,5000 份礼盒很可能卡在半路。她立刻掏出手机,翻出重庆本地物流公司 “渝快达” 的联系方式 —— 这家公司是李姐上次团建时推荐的,据说春节期间会保留应急配送车队。
电话接通时,物流经理老周正在仓库调度车辆,背景里满是货车鸣笛的声音。“小吴啊,春节物流确实紧张,我们的冷藏车都排到腊月十五了。” 老周的声音带着疲惫,“不过你们联盟是老客户,上次机床集团的生日礼盒,你们的包装和贴单都做得特别规范,没给我们添过麻烦,我可以给你们留两辆‘春节绿色通道’的车,优先配送你们的礼盒,但配送费得比平时高 15%,而且你们得保证每天下午五点前把分拣好的礼盒送到物流点。”
“没问题!” 吴梦琪立刻答应,“配送费我们承担,而且我们会在仓库安排‘专人贴单 + 分拣复核’,保证不耽误装车。另外,能不能麻烦您给礼盒贴个‘春节加急’的标识?这样分拣时能更醒目。” 老周爽快地应下:“这好办,我让设计部做个红色标识,明天就给你们送过去。”
挂了电话,吴梦琪召集团队开临时会议。仓库的长条桌上,礼盒样品摆了一排,张明经理也特意赶过来,手里拿着个保温杯,里面泡着老鹰茶。“春节福利是咱们年底的最后一波大订单,不仅要赚业绩,更要赚口碑。” 张明呷了口茶,指着礼盒里的方言春联,“这个细节做得好,既体现了重庆特色,又让员工觉得有心意。接下来你们要注意三点:一是品质把控,腊味、糕点都要抽样检查,不能出食品安全问题;二是进度把控,每天下班前要汇总订单完成情况,不能拖沓;三是团队协调,林晓负责对接商户收样品,小张负责数据统计,吴梦琪你统筹全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跟我提。”
“张经理放心,我们已经制定了‘三日周转计划’。” 吴梦琪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清晰的流程图,“第一天收商户送来的食材,抽样检测;第二天分拣、包装、贴定制标识;第三天送物流点,确保‘收料 - 包装 - 配送’三天内完成。而且我们跟联盟商户约定,每天上午十点前必须把食材送到仓库,超时的话会扣部分分红,保证供应链不脱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