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重庆还浸在墨色里,吴梦琪已经把帆布包的背带勒到最紧。包里的文件夹硌着肋骨,其中第 37 页夹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石门大佛寺酱园张大爷的笔迹:“头伏制曲,二伏下缸,三伏晒酱 —— 老祖宗的规矩,急不得。” 这行字被她用红笔圈了三道,边缘已经磨出毛边。
“真要去?” 李姐的微信在手机屏幕上亮着,附带个担忧的表情。吴梦琪盯着穿衣镜里自己眼下的青黑,昨晚改方案到三点,睫毛上还沾着速溶咖啡的粉末。她回了个 “必须去”,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又补了句:“总得让她看看,那些被称作‘小账’的细节,到底值多少斤酱油。”
六点零七分,大巴车驶离菜园坝车站。吴梦琪靠窗坐着,看解放碑的霓虹在晨雾里融化成一滩橘色。张莉坐在斜前方,藕粉色连衣裙的袖口沾着片干枯的栀子花瓣,她正对着小镜子涂口红,豆沙色的膏体在晨光里划出圆润的弧线,像在给某种既定的结局封口。
“赵总那边催得紧,” 张莉突然回头,口红味混着香水味飘过来,“今天就是走个过场,拍几张照片应付下就行。你那些账本数据,打印出来也是废纸。” 她的指甲在吴梦琪的帆布包上点了点,“别指望老作坊能救场,资本只认流量。”
吴梦琪没接话,翻开笔记本。第 15 页画着石门大佛寺的简易地图,酱园到寺庙入口的 238 步被她用蓝笔标成虚线,旁边批注着 “每步落差 3 厘米,需设防滑垫”。这是她上周蹲在青石板上数了五遍的结果,数到最后一遍时,裤腿沾着的酱缸底泥在地上洇出深色的印子,像串沉默的证据。
大巴驶进江津地界时,山雾突然漫了进来。张莉已经睡熟,头歪在靠背上,口红在唇角晕开个模糊的圈。吴梦琪望着窗外掠过的竹林,想起张大爷说的 “酱缸要朝南,才能晒出琥珀色”。那些被张莉称作 “执行细节” 的东西,其实是老手艺活的命门 —— 就像磁器口的麻花要等晨钟响过第三遍才下锅,就像洪崖洞的吊脚楼柱脚要埋进江滩的卵石层,重庆的生意,从来都藏在这些磨人的讲究里。
车到站时,寺门的铜铃刚响过九下。吴梦琪踩着露水往山上走,帆布鞋底沾着带刺的苍耳。张莉的高跟鞋在青石板上打滑,骂骂咧咧地扯着裙摆:“这破地方连个停车场都没有,赵总来了准得发火。” 她掏出手机对着寺庙的飞檐拍了两张,滤镜调得过分鲜艳,朱红色的梁木在屏幕里像块浸了血的五花肉。
酱园的木门虚掩着,门缝里漏出酱香混着酒糟的热气。吴梦琪推开门时,张大爷正把晒得冒油的酱缸盖掀开,琥珀色的酱体上浮着层细密的气泡,在晨光里像撒了把碎钻。“小吴来了?” 老人直起腰,围裙上的酱渍结得发硬,“昨天的新酱出缸,你尝尝?”
张莉捏着鼻子后退半步:“这味儿也太冲了,怎么直播啊?” 她掏出补妆镜对着自己的脸照了照,“还不如去洪崖洞租个网红摊位,摆几瓶包装好看的样品就行。”
“这是窖藏三年的豆瓣酱。” 吴梦琪没理她,接过张大爷递来的竹勺。酱体裹着阳光滑进嘴里,先辣后鲜,最后漫出点回甘,像把钝刀慢慢割开味蕾。她想起上周在这里蹲了两天,看张大爷用竹耙子每天翻八遍酱缸,每遍都要顺着顺时针方向,说是 “跟着太阳走,酱才服气”。这些细节都记在笔记本第 21 页,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火锅图标。
“上次说的‘古法酿造直播’,啥时候弄?” 张大爷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竹耙子往缸沿上靠时发出 “咔嗒” 声,“庙里的千年银杏黄了,我想着在树下搭个木台,让游客看着晒酱,再试吃新出的酱油饭。” 他指着墙角堆着的粗陶碗,“这些都是我爹传下来的,说盛热饭香得很。”
张莉正对着酱缸拍照,闻言手一抖,手机差点掉进缸里。“快了快了。” 她慌忙收起手机,脸上堆着笑,眼神却瞟向远处的寺庙大门,“最近公司事多,等忙完这阵就安排。” 她踢了踢脚边的陶碗,“这些破碗别摆出来,上镜难看。”
“我们计划下月初开播。” 吴梦琪突然开口,竹勺在缸沿上磕出清脆的响,“就用寺庙的千年银杏做背景,镜头从树冠慢慢摇到酱缸,突出‘老手艺 + 慢时光’。” 她蹲下身拿起个粗陶碗,碗底的冰裂纹里还嵌着去年的酱渍,“张大爷的陶碗得入镜,这是故事感。”
张大爷眼睛亮了:“还是小吴懂行!” 他转身从屋里抱出本线装账册,纸页已经脆得像枯叶,“这是民国二十三年的酿酱记录,你看这火候拿捏 ——”
“大爷,我们先去寺庙里看看。” 张莉突然打断,拽着吴梦琪的胳膊就往门外走,“赵总催着要寺庙的照片呢。” 她的指甲掐进吴梦琪的皮肉里,声音压得极低,“你想毁了这个项目?跟个老农民说这些废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