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藏书阁的雕花窗棂,在浅棕色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光斑随着风动缓缓移动,像在书页间跳跃的萤火。
李砚从木凳上醒来时,怀里还抱着那本泛着淡蓝光泽的《雾界本源录》,书页间夹着的淡银色界念雾介碎片,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指尖一碰,便有细微的银芒顺着指缝渗入皮肤,让他瞬间驱散了残存的睡意。
他揉了揉眼睛,发现梦泡正悬浮在头顶半尺处,天花板的藤叶核轻轻晃动,淡绿藤条垂成细密的帘幕,挡住了窗外飘进的细微浊雾。
那些浊雾一碰到藤条,就像遇到沸水的雪般消融,显然经过昨夜对梦泡的强化,藤叶核的防御能力又提升了几分。
李砚伸了个懒腰,将《雾界本源录》小心地放在紫檀木书桌上,目光扫过书架,最终落在中层一本封面为淡白色的典籍上。
那本书的书脊上用篆字刻着“雾介肌理详解”,书页边缘微微卷起,磨损处露出里面的米黄色纸芯,显然是被频繁翻阅过的珍品。
李砚踮起脚将书抽出,指尖刚碰到书页,就有一股纯净的淡白雾介气息扑面而来,那气息像是山间清晨的露水,带着清冽的凉意,让他下意识地深吸了一口气,连昨晚修炼双雾介融合残留的意识疲惫,都消散了大半。
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用淡金色墨水绘制的“念粒子结构图谱”,图谱上的念粒子被放大了数百倍,每一颗都像带着细小触角的透明球体。
图谱左侧用小楷标注着不同念粒子的差异:“纯念粒子者,触角规整,数量为九,色透如晶;杂念粒子者,触角扭曲,数量三至五,色泛灰;恶念粒子者,无触角,呈不规则块状,色如墨或灰黑——此乃三态念粒子之辨。”
李砚凑近图谱细看,发现纯念粒子的触角颜色各不相同,对应着九种基础纯念雾介。
淡蓝雾介的念粒子触角是笔直的,像细针般;淡绿雾介的念粒子触角带着细微的分叉,像嫩草的叶芽;淡金雾介的念粒子触角顶端有小小的圆点,像缀着碎金;淡青雾介的念粒子触角则是细长的三角状,边缘泛着微光。
他突然想起昨天凝聚淡蓝雾介时的感觉,那些连贯的雾流,原来就是无数带着直触角的淡蓝念粒子,在他的意识引导下相互勾连汇聚而成。
之前他总觉得雾介操控时断时续,现在才明白,是因为没有让念粒子的触角充分咬合。
翻到第二页,内容转向“雾介凝聚的肌理过程”,书页上用三步彩色插图详细展示了从念粒子到雾介的变化,每一步都配有文字注解。
第一步:意识引导。
操控者需集中精神,以自身意识为“丝线”,将散落在周围的同属性念粒子串联起来。
此过程如织网,意识线需与念粒子的触角产生共鸣——如凝淡蓝雾介,需默念“稳”字,让意识线的波动频率与淡蓝念粒子的触角频率一致,方能吸引粒子汇聚。
若频率不符,念粒子便会像受惊的鸟般四散,无法凝聚。
第二步:粒子压缩。
汇聚的念粒子需以“螺旋式”压缩,让触角相互缠绕,形成“雾介丝”。
压缩的力度与速度需均匀,力度过大会导致触角断裂,力度过小则无法形成稳定的雾介丝;速度过快易产生意识紊乱,速度过慢则念粒子会因能量流失而消散。
启灵阶可将念粒子压缩成“流状”,梦者阶可压缩成“片状”,梦徒阶及以上方能压缩成“核状”。
第三步:形态固化。
根据实战需求,将雾介丝固化成所需形态。
凝雾珠需将雾介丝绕成球状,每一圈都要让触角紧密咬合,形成“蜂窝状”内核;凝雾障需将雾介丝编织成网状,网眼大小根据防御目标调整——防浊雾需网眼细密,防梦兽冲击则需网眼粗大以缓冲。
凝雾核则需将雾介丝反复折叠压缩,过程需持续一个时辰以上,中途不可中断,否则前功尽弃。
李砚按照书中的方法,尝试凝聚一缕淡蓝雾介。
他先盘腿坐下,闭上眼睛,集中精神默念“稳”字,同时将意识线缓缓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很快,他就感觉到无数带着直触角的淡蓝念粒子,像被磁石吸引般朝着他的掌心汇聚,那些念粒子的触角轻轻触碰他的意识线,传来细微的震颤感。
接着,他按照“螺旋式压缩”的技巧,用意识线带着念粒子缓缓旋转,原本松散的念粒子群渐渐收缩,形成了一缕细如发丝的淡蓝雾介丝,那雾介丝泛着莹润的光泽,比之前凝聚的雾流紧实了数倍。
最后,他尝试将雾介丝绕成球状。
第一次绕到一半时,雾介丝突然松散,他赶紧翻看书页,发现是因为旋转速度过快,导致念粒子的触角断裂。
第二次尝试时,他放慢了旋转速度,让雾介丝每绕一圈,都确保触角充分咬合。
终于,一枚指甲盖大小的淡蓝雾珠悬浮在掌心,雾珠内部能看到细密的蜂窝状纹路,用指尖轻戳,能感觉到明显的弹性,稳定了足足一刻钟才缓缓消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