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荐一人?
曹操和郭嘉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错愕。
这与他们预想的剧本,完全不一样。
按照以往的经验,每当他们提出一个棘手的难题,林阳总会用一种清奇思路,给出一个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无论是“鸡鸭治蝗”,还是“龙骨水车”,亦或是那“三曹对案”,莫不如此。
他们今天来,也是抱着同样的目的。
想听的,是林阳那石破天惊的“奇谋”。
可现在,他竟然说,要举荐一个人?
这算什么?
“澹之,”曹操试探道,“依你之言,你只需举荐一人,只派此人前往,汝南之事,便可自解?”
“然也。”林阳一脸的理所当然,“子德兄,你想想。出谋划策,何其伤神?我得先了解汝南的地形,分析敌我双方的兵力,还要去猜那几个叛军头目的心思。这一套下来,我今晚怕是连觉都睡不好了。”
他摊了摊手,那副懒散的模样又回来了:“我这个人,最怕麻烦。有现成的刀可以用,何必非要自己再去铸一把剑呢?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好用。”
现成的刀?
这个比喻,让曹操和郭嘉精神一振。
“敢问澹之,你所说的这把‘刀’,是何人?”郭嘉忍不住追问道。
他实在是好奇,在林阳的眼中,谁能担得起这“利刃”之名。
林阳放下酒杯,伸出手指,在桌上沾了点酒水,慢悠悠地写下了两个字。
满宠。
看到这两个字,曹操和郭嘉再次愣住了。
曹操和郭嘉自然知晓此人。
满宠乃是山阳郡人,早年在郡中为督邮,以执法严明,不畏豪强而闻名。
后来被举为高平县令,因政绩卓着,被曹操征辟,后在军法曹任掾吏。
所以,曹操是对他很有印象的。
前段时间,因林阳的“政务革新司”成立,满宠被荀彧调拨过去,林阳对他“委以重任”,干得是有声有色。
曹操的功劳簿上,还记着此人一笔,尚未封赏。
今天林阳提起此人,这是在举荐亲信?
这个念头一起,曹操心中的笃定便散了几分。
他沉吟片刻,声音里带着不确定:“伯宁此人,长于治政,精于法度。此事,众所周知。可领兵平叛,似乎并非其所长。”
“是啊,澹之。”郭嘉也附和道,“汝南之乱,虽是乌合之众,却也牵涉到军事攻伐。满伯宁一介文吏,骤然委以军事重任,怕是有些勉强。”
他们二人的疑虑,合情合理。
在他们的认知里,文臣与武将,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让一个文吏法官去带兵打仗,这听起来,就像是让一个木匠去做绣活,专业不对口。
林阳听罢,非但没有动摇,反而笑了。
“子德兄,奉廉兄,你们都把这件事,想复杂了。”
林阳用手指点了点桌上那两个酒水写成的名字,语气悠然。
“我问你们,汝南之乱,其根源何在?”
“自然是袁绍煽动,地方豪强利欲熏心,起兵作乱。”曹操不假思索地答道。
“然也。”林阳点头,“那么,周洪、葛胜等,这些豪强,为何能迅速聚起人马?”
这问题太过浅显,曹操与郭嘉皆是一怔。
想了一下,曹操试着回答:“自然是有钱粮支持,百姓及兵丁愿意跟随。”
乱世便是如此,谁给饭吃,就为谁卖命。
所谓招兵买马,来的就是这么直接!
“所以,”林阳接过话头,“周洪、葛胜这些豪强,作乱之心坚定。但他们手下的百姓兵丁,未必如此!”
“此言有理,”曹操点头,“那又与满宠何干?”
“子德兄,且听我说完。”林阳摇了摇手指。
曹操便闭上嘴,静待下文。
林阳道:“荀令君之计,欲不动刀兵,分化叛贼,不战而屈人之兵。”
曹操点头。
林阳又道:“其余谋士之计,欲派军镇压,杀干杀尽,以绝后患。”
曹操继续点头。
“一者太软,一者太硬,都偏了!”
“主杀者,未曾想过。大军一至,玉石俱焚。豪强死,百姓亦亡。汝南元气大伤,数年无人耕种。况且,前线军情吃紧,何处抽调大军?若因此致使前线有失,岂非因小失大?”
“令君之计,则太过理想。豪强盘根错节,只凭口舌,如何能让他们内部分化?”
“那澹之之意?”曹操终于忍不住,再次开口。
“依我之见,双方之计,各取一半!”
“豪强可杀,胁从之兵可杀,但无辜百姓,不能杀。”
“不必分化豪强,要分的,是那些为了一口饭吃,被迫跟从的百姓与兵丁!”
“你的意思是?”曹操的呼吸骤然急促,他似乎抓住了什么。
“很简单。”林阳嘴角勾起一抹弧度,“汝南之乱,无需大将,也无需精兵。它需要的,是一个既能动刀杀豪强,又能用计安抚百姓的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