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热论篇》中伤寒病的精妙诊疗之道
静虚谷,这方隐匿于尘世喧嚣之外的世外桃源,每至清晨,便似被天地轻拢慢捻的一缕幽梦。如轻纱般的晨雾,悠悠然漫过山谷的每一寸肌肤,为其披上一层朦胧而神秘的薄纱。阳光似灵动的金蝶,穿透繁密如盖的枝叶,在林间跳荡闪烁,洒下细碎斑斓的光斑,似岁月珍藏的点点碎金。谷中蜿蜒的小溪,宛如天地间灵动的琴弦,潺潺流淌,叮咚作响,奏响着自然的清越乐章。溪边花草在微风中轻舞摇曳,或绽露娇俏艳丽之姿,或散发淡雅清幽之韵,尽展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与蓬勃活力。
溪边古亭,飞檐翘角,古朴雅致,历经岁月的风雨洗礼,却依然静立如一位深邃的智者,见证着时光的悄然流转。紫萱与岐伯对坐其间,案上那本《黄帝内经》,书页泛黄,似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之光,散发着岁月沉淀后的古朴韵味。紫萱素手轻拂书页,抬眸望向岐伯,眼中满是求知的渴望:“先生,这《热病论》中所言伤寒之症状,看似简明,然其中深意,还望先生详加指引,以解吾之困惑。”
岐伯轻捋长须,目光温和而深邃,顺着紫萱的手势,看向那泛黄的书页,缓缓开口:“紫萱啊,这伤寒病,在咱们中医的范畴里,可是有着深厚的学问呢。伤寒,并非简单的受了寒邪侵袭这么直白,它关乎人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乃至经络的运行。”
“就说这伤寒病的治疗原则吧,‘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短短几句,却是凝聚了无数先辈的临床经验和智慧结晶。你看啊,人体就像一个小天地,有表有里。表,就如同房屋的外墙,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当病邪初犯,在三日之内,大多还在肌表徘徊,没有深入体内。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把病邪从体表驱赶出去。”
岐伯微微停顿,抬手轻捻胡须,又道:“发汗之法,可不是随意为之。咱们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样是伤寒在表,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用药也大有讲究。比如,体质强壮之人,感受风寒之邪,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麻黄这味药,辛温发散,能开腠理、透毛窍,就像打开了一扇门,让寒邪从体表散发出去;再配上桂枝,助麻黄解表散寒,杏仁降利肺气,甘草调和诸药,这四味药相互配合,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战队,各司其职,共同把寒邪驱逐出境。而对于体质稍弱,或者平素就有些阴虚的人呢,若还用麻黄汤这般峻猛发汗之剂,就可能会伤了正气。此时,就该用桂枝汤。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芍药为臣,益阴敛营;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表,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可滋脾生津;甘草调和诸药。这方温和,如同春风化雨,在发汗解表的同时,还能顾护人体的正气。”
“那若是病已满三日呢,先生?”紫萱睁着明亮的眼睛,急切地问道。岐伯笑着点头,继续说道:“病满三日,邪已入里,就如同敌人已经攻破外墙,闯进了房屋内部。这个时候,发汗就不太合适了,因为病邪已经不在体表,再发汗也赶不走它。所以,我们要用泻下之法,让病邪从体内排出去。”
“泻下之法也分多种。如果是燥热内结,肠胃不通,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那就要用承气汤类方剂。像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枳实、厚朴行气散结,消痞除满,这四味药合用,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把肠道内的燥热积滞统统清扫出去。而如果是病情稍轻,只是有些腑气不通,那小承气汤就足够了。它去掉了芒硝,大黄的用量也稍减,以厚朴、枳实为主,行气导滞,轻下热结。还有调胃承气汤,只用大黄、芒硝、甘草,重点在于泻热和胃,缓下燥结。这些泻下之剂,就像是给人体内部的河道疏通淤塞,让病邪随着糟粕排出体外,身体自然也就恢复通畅了。”
“先生,这伤寒病治疗后,为何还会有余邪不尽的情况呢?”紫萱又指着书页上“伤寒病后遗症”的部分,疑惑地问道。岐伯微微叹息,说道:“这便是关乎病中饮食调护的学问了。伤寒病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身体本就虚弱,脾胃功能也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如果强进饮食,尤其是那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就如同给虚弱的脾胃又压上了沉重的担子。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在体内就会生热,而此时病人体内本就有余热残留,新产生的热与残存的余热相互交争,就会导致病情反复,出现余热不尽的情况。”
“就好比一个人在辛苦劳作后,已经疲惫不堪,这个时候你还让他背负更重的东西,他肯定承受不了。伤寒病人也是如此,在发热未退,正气未复之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米粥之类。米粥能滋养脾胃,又不会增加脾胃负担,就像给疲惫的身体送上一股温和的力量,慢慢滋养,助其恢复。若是不注意,吃了肉食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就像给虚弱的脾胃扔了一块大石头,不仅消化不了,还会生热,让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