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出现了余热不尽的情况,又该如何治疗呢,先生?”紫萱追问道。岐伯点头赞许紫萱的好学,接着说道:“出现余热不尽,还是要先察病的虚实。如果是实证,体内有实热积滞,那就要用清热泻下之法,把热邪和积滞清泻出去。比如用一些清热的药物,像黄连、黄芩、黄柏等,配合一些轻泻的药物,如枳壳、陈皮等,来清泻里热,调理肠胃。如果是虚证,是因为正气虚弱,余热留恋,那就要以扶正为主,兼清余热。可以用一些益气养阴的药物,像人参、麦冬、生地等,在扶助正气的同时,让正气来把余热慢慢消散。”
“而且啊,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时刻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比如病人的体温、脉象、舌苔,还有饮食、睡眠等情况。如果体温持续不退,脉象洪大而数,舌苔黄燥,那说明里热还盛,清热泻下的力度可能还不够;如果脉象虚弱,舌苔淡红,病人精神倦怠,那就要考虑扶正为主了。”
“另外,在伤寒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人体的五脏六腑,各有其功能和特性,经络也如同交通网络,连接着各个脏腑和体表。不同的脏腑经络受病,症状和治疗方法都不一样。”
“就拿肝脏来说吧,如果肝脏受了伤寒之邪,可能会出现胁肋疼痛、口苦、咽干等症状。因为肝主疏泄,其经脉循行于胁肋部,受邪后经气不畅,就会疼痛。此时治疗,就要从肝经入手,用一些疏肝理气、和解少阳的药物,像小柴胡汤就很合适。柴胡能疏肝解郁,和解少阳;黄芩清泄胆火;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扶正祛邪;半夏和胃降逆。诸药合用,能让肝经的气血通畅,病邪消散。”
“再看心脏,心脏受病,可能会有心烦、心悸、胸闷等症状。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受邪后神明被扰,就会出现这些不适。治疗时,就要用一些清心安神、通阳复脉的药物。比如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气;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桂枝、生姜通阳复脉。通过调理心脏的气血阴阳,让心脏恢复正常的功能。”
“脾脏受病呢,往往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受邪后运化功能失常,就会有这些表现。治疗时,可用一些健脾和胃、祛湿止泻的药物,像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健脾祛湿;砂仁醒脾和胃;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通过调理脾胃,恢复其运化功能,让身体的气血生化有源。”
“肺脏受病,常见咳嗽、气喘、鼻塞等症状。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受邪后肺气失宣,就会出现这些症状。治疗时,可用一些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药物,像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麻黄汤用于风寒束肺,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杏仁降利肺气;甘草调和诸药。麻杏石甘汤用于肺热咳喘,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配伍,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肾脏受病,可能会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等症状。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受邪后肾阳不足,就会出现这些表现。治疗时,可用一些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的药物,像金匮肾气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附子、桂枝温补肾阳;茯苓、泽泻、牡丹皮利水渗湿,清泻相火。诸药合用,起到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作用。”
“经络也是如此,不同的经络受病,症状和治疗也不同。比如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受邪后常见头痛、项强、恶寒等症状,治疗多用发汗解表之法;阳明经多气多血,受邪后常见高热、口渴、汗出等症状,治疗多用清热泻火之法;少阳经为半表半里,受邪后常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症状,治疗多用和解少阳之法。”
“紫萱啊,这伤寒病的治疗,看似简单的原则,背后却是如此复杂而精妙的学问。它涉及人体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医者用心去体悟,去辨证,才能准确施治,让病人早日康复。”
紫萱听得入神,眼中满是敬佩与领悟,轻轻点头:“先生所言,如醍醐灌顶,让我对伤寒病的治疗有了更深的理解。日后我定当潜心钻研,不辜负先生的教诲。”
此时,古亭外的阳光愈发明亮,洒在二人身上,似为这一场关于中医智慧的传承对话,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微风轻拂,书页微微翻动,似在诉说着古老中医文化那无尽的奥秘与传承……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