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现血迹常见的暗褐色荧光反应。
林见远关掉紫外灯,若有所思。不是血。那是什么?颜料?某种矿物粉末?他小心地刮下一点粉末,放在舌尖极其轻微地触碰了一下(这是极不专业且危险的行为,但此刻强烈的探究欲压倒了一切),一股极其细微的、带着铁锈和泥土腥气的味道在味蕾上散开,还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粘腻感。
他皱了皱眉,无法立刻判断。需要更专业的检测。他又拿出一个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粉末的形态。颗粒非常细小,颜色是均匀的深褐色,在强光下能看到一点油脂般的光泽。这让他想起一些……宗教仪式中使用的特殊颜料?或者某些矿物研磨的色粉?
他放下放大镜,目光转向墙上那巨大的图腾照片(他当然偷偷备份了)。他用红色马克笔在打印出来的照片上,重点圈出了两个地方:鸟喙处那个明显被刮开的新鲜痕迹,以及那扭曲如毒蛇般的第三足末端。
然后,他翻开了自己的硬壳笔记本。笔记本的纸张已经有些泛黄卷边,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采访笔记、线索碎片、人名、事件、时间轴。他翻到新的一页,在页眉重重写下:“锦绣里纵火案 - 图腾线索”。
他开始梳理:
1.图腾形态:三足鸟(非传统金乌),第三足扭曲蛇尾(亵渎/变异/特指?)。刻痕深,手法粗犷原始。位置:承重墙近地端,靠近苏晚昨夜位置。
2.褪色/遮挡:浅色区域显示曾有覆盖物,火灾中烧毁/移除?边缘刮擦痕迹?
3.鸟喙刮痕:关键!新鲜人为刮痕!目的:暴露特定线条?标记?指向?
4.关联物证:苏晚位置丢弃的湿纸巾(上有同源小型图腾涂鸦)。意义重大!证明图腾非孤立存在,与幸存者可能有直接或间接关联。涂鸦颜料:深褐色,非血,带铁锈腥及油脂感,需进一步分析。
5.苏晚证词:目击“白衣人影跳舞”于墙前,后改口。需深挖!其手腕(昨夜毯子滑落时惊鸿一瞥)似有旧疤痕?位置形态待查。
6.陈克非态度:警惕,阻拦拍摄,但对图腾本身未直接否认其异常性。技术队将重点勘查此墙。
写到这里,林见远停下笔,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张诡异的图腾照片上,尤其是那蛇尾般的第三足和鸟喙处的刮痕。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这绝非偶然的涂鸦。它出现在火灾现场,靠近关键目击者,本身形态充满邪异,还被人为“激活”(刮开鸟喙)……这更像是一个标记,一个信号,甚至是……某种仪式的残留?
他拿起手机,调出昨夜收到的那张匿名照片——穿着囚服、眼神空洞的光头少年犯。照片背面那焦黄的灼痕边缘,用深褐色液体(会是同一种颜料吗?)写下的“老朋友,别来无恙?”此刻看来,充满了阴冷的嘲弄和某种不祥的预告。
他将光头少年的照片和三足鸟图腾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一个是来自过去的、带着死亡气息的“问候”,一个是出现在最新火灾现场的、充满邪异色彩的标记。它们之间,隔着三年的时光和一场场不明原因的大火,却被一条无形的、散发着焦糊味的线,紧紧地、令人窒息地串联了起来。
就在这时,门铃又响了。短促的一声,如同冰冷的啄击。
林见远猛地抬头,警惕地看向门口。又是那个时间点?他走到门边,没有立刻开门,透过猫眼向外看——门口空无一人,只有冰冷的水泥楼道。他缓缓打开门。
地上,又是一个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标识的牛皮纸文件袋。
他捡起来,关上门,反锁。撕开封口。
这一次,里面没有照片。只有一张从旧书上撕下来的泛黄纸页。纸质脆薄,边缘毛糙,散发着一股陈年书籍特有的霉味和尘土气息。纸页上印着竖排的繁体字,是古老的文言文。
林见远皱着眉,凑近台灯仔细辨认。这是一段《左传》的摘录:
夏五月,火始昏见。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
文字艰深,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场因异常天象(“融风”起,预示火灾)而引发多国火灾的预言。其中“梓慎”是当时的占星家,通过观测预言了火灾的发生地和时间。
林见远的目光死死钉在“融风”二字上,又猛地抬头看向书桌上那三足鸟图腾的照片。传说中,三足金乌是驾驭太阳神车的神鸟,与火息息相关……“融风”,是否也暗指某种与火相关的力量或……仪式?
他翻过这张泛黄的纸页。在纸张空白的背面,用同样的、深褐色的、带着铁锈腥气的颜料(与他采集的粉末、纸巾上的涂鸦、甚至囚犯照片背面的字迹颜色何其相似!),潦草地画着一个极其简略的符号——一个扭曲的、末端带钩的线条。
正是那三足鸟图腾上,最令人不安的蛇尾第三足!
寒意,这一次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林见远。他握着这张薄薄的、散发着不祥气息的旧书残页,站在堆满线索的书桌前,窗外城市的喧嚣似乎被彻底隔绝。寂静的房间里,只有他沉重的心跳声,以及书桌上那褪色图腾照片里,蛇尾第三足那扭曲的钩尖,在灯光下闪烁着无声的、恶毒的冷光。
喜欢祭火密码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祭火密码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