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忒弥斯”实验室及其神经接口研究,如同在刀锋上行走。艾莉丝?陈成功构筑的“潜意识防火墙”和与“默斯”代码的初遇,将人类对意识与机器融合的探索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但这条进化之路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和沉重的代价。当研究重点从防御和观察转向更主动、更深入的交互与映射时,一个古老而可怕的幽灵——癫痫,以全新的、高科技的形式,悄然露出了獠牙。
脑机接口(BCI)的工作原理,本质上是试图解读和干预高度复杂且精密的神经电活动。早期的非侵入式接口相对安全,但带宽和精度有限。而艾莉丝团队使用的、为进行“深层次神经突触映射”而开发的侵入式/半侵入式高精度接口,其微电极阵列直接或近乎直接地接触神经元,能够进行更精细的读取和刺激,但风险也呈指数级上升。
风险并非来自物理损伤(这部分外科技术和生物相容性材料已相当成熟),而是来自对神经回路不可预测的干扰。
人类大脑是一个非线性、高度混沌的系统。微弱的外部电流刺激,可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有限的涟漪后消散;但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成为触发一场神经海啸的扳机——一场不受控制的、大规模的、同步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即癫痫发作。
在早期动物实验和有限的人体试验中,这种风险已被认知并尽力规避。刺激 protocols (协议)经过极其谨慎的设计,包含多重安全限制和实时监测。然而,人类大脑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远超任何模型。尤其是当接口深度介入,尝试与“方舟之心”的量子计算模式进行高速、高带宽对接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难以预料的共振风险。
第一名出现症状的,是志愿者团队中的年轻神经工程师李维。他正在进行一项常规的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训练,任务强度并不高。突然,监控他生理指标的屏幕发出了尖锐的警报!
“异常脑电活动!θ波和δ波剧烈爆发!同步化程度急剧升高!”医疗监控员的声音瞬间绷紧。
实验室内的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就看到李维的身体猛地一僵,坐在神经接口椅上的他开始剧烈地、无意识地抽搐,双眼上翻,牙关紧咬,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咯咯声!
典型的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大发作)!
“立刻断开神经连接!启动紧急医疗协议!”艾莉丝的声音因震惊而变调,但她第一时间做出了最正确的反应。
接口被强制断开,医疗小组迅速上前,防止李维在抽搐中受伤,并给予紧急药物控制。发作持续了约一分钟,然后逐渐平息,李维陷入了深度的 postictal (发作后)昏迷状态。
实验室里一片死寂,只有医疗设备工作的声音。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原始的、与高科技环境格格不入的疾病爆发惊呆了。
“排查原因!刚才的神经刺激参数、数据流、一切记录!”艾莉丝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脸色苍白如纸。
初步分析结果令人困惑。刺激参数完全在安全范围内,数据流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峰值或错误。李维的个人生理数据此前也完全正常,没有癫痫病史。
仿佛这次发作是毫无征兆的、随机的厄运。
但艾莉丝不相信随机。她下令暂停所有高带宽神经接口实验,进行全面审查和安全评估。
然而,就在审查进行期间,第二例事件发生了。
这次是一位正在进行简单感官信号反馈测试的女性志愿者李瑾(生命支持中心工程师)。她的症状较轻,属于复杂性部分性发作,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恍惚和无目的性的自动症(反复搓手),没有全身抽搐,但脑电图同样显示了明确的癫痫样放电。
紧接着,第三例!这一次发生在深夜,一名志愿者在结束实验数小时后,在睡眠中突发癫痫。
恐慌开始像病毒一样在志愿者团队和整个研究部门蔓延。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而是一种似乎潜伏在技术本身深处的、不可预测的诅咒。
“必须无限期停止所有实验!”雷将军得知消息后,态度极其强硬,“这是拿人的大脑开玩笑!我们不能再冒这个风险!”
“停止解决不了问题!”艾莉丝反驳,她的眼中布满血丝,既有疲惫,也有一种不服输的执拗,“我们需要知道原因!是接口硬件的问题?刺激算法的问题?还是……当我们的大脑与量子计算机深度耦合时,产生了某种未知的、诱发异常同步放电的共振效应?”
她倾向于最后一种可能。量子计算的处理模式是高度并行和概率性的,这与大脑的某些工作方式有相似之处,但也可能存在致命的冲突频率。
研究陷入了僵局。继续实验,可能意味着更多志愿者受到伤害甚至永久性脑损伤。停止实验,则意味着对意识奥秘和应对深空威胁最关键工具的探索就此止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