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寒宫基地的“星穹”观测中心,此刻更像是一座位于数字风暴眼中的堡垒。林海置身其中,周围环绕的屏幕不再是宁静的星空图谱,而是翻滚着令人心悸的能量流和破坏力模拟数据。他的目光锐利,紧盯着核心屏幕上那场正在数字宇宙中酝酿并爆发的灾难——一场超高强度的太阳风粒子风暴,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扑向模拟轨道中的月球。
这不是无的放矢。太阳活动监测网络刚刚捕捉到日面上一个巨大黑子群区(AR2192)的异常能量积聚迹象,其规模和磁场复杂程度都预示着一次远超普通水平的爆发可能性。虽然无法精确预测爆发时间和强度,但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上,强烈的太阳风曾导致卫星失灵、电网崩溃、通讯中断。对于暴露在月球表面、缺乏全球磁场和浓密大气保护的人类基地而言,一次直接命中的超强太阳风,将是毁灭性的。
林海的任务,就是利用“方舟之心”的强大算力,构建最高精度的数值模型,模拟不同强度等级的太阳风冲击月球及广寒宫基地可能产生的后果,并评估现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这不仅是未雨绸缪,更是对基地“钢铁脊梁”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
模型极其复杂。它需要整合太阳物理学、等离子体动力学、高能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脉冲效应、以及基地结构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输入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假设的太阳风粒子通量、能谱分布、磁场强度与方向、冲击角度、持续时间……
“第一次模拟,强度等级:C5(强),持续时间:3小时。冲击角度:正面撞击。”林海下达指令,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紧绷。
“方舟之心”的算力被大量调用,数字宇宙中,一股无形的能量洪流开始生成,并以雷霆万钧之势扑向虚拟的月球。
屏幕上的可视化图像瞬间变得狂暴起来!
代表高能质子和电子的彩色粒子流,如同炽热的岩浆,猛烈冲刷着月球的向阳面。虚拟的月表被标记出大片大片的红色警示区——辐射水平急剧飙升,远超人体瞬间致死剂量数千倍。
模拟的广寒宫基地成为了风暴中的孤岛。
第一波冲击:电离辐射。 尽管有月壤覆盖和防护层,模拟数据显示,仍有相当数量的高能粒子穿透屏障。外部设备的电子元件遭受着猛烈的轰击,单粒子效应(SEU)和闩锁效应(Latch-up)的错误报告如同雪片般涌现。模拟中,数个位于穹顶外的关键传感器节点瞬间失效。更可怕的是,次级辐射——高能粒子撞击月壤和基地外壳产生的中子流和伽马射线——如同无形的死亡之雨,渗透力更强,对内部人员和精密仪器构成严重威胁。
“生命支持系统外部辐射传感器读数爆表!” “模拟太阳能电池阵效率下降40%!部分电池板因晶格损伤出现永久性性能衰减!” “外部通讯天线背景噪音急剧增强,信噪比暴跌!”
林海面无表情地记录着数据:“启动应急预案:非必要外部设备断电隔离。人员撤离至核心庇护区(厚度超过5米月壤混凝土的区域)。启用备用通讯中继。”
第二波冲击:等离子体与电磁效应。 太阳风本身是导电的等离子体,它携带着强大的嵌入磁场。当这股磁化等离子体与月球相互作用时,复杂的电磁效应产生了。
模拟显示,巨大的感应电流在月表及基地结构内部产生!如同无形的闪电在金属骨架中流窜!
“警告!模拟‘天梯’地面基站接地系统出现瞬时过电压!” “基地外部管道网络检测到显着电势差,存在电火花腐蚀风险!” “强电磁脉冲(EMP)穿透屏蔽层薄弱点,B7区备用服务器阵列多个端口宕机!”
这些效应不仅损坏设备,更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尤其是在涉及能源和推进剂的区域。
“启动所有电路的浪涌保护装置。强制接地系统均衡电势。关键服务器切换至电磁屏蔽更强的备用模式。”林海语速飞快,大脑同步处理着海量的模拟反馈。
第三波冲击:电荷积累与静电放电。 持续的粒子流轰击导致月表和基地外部结构积累巨大的静电荷(可达数千甚至数万伏特)。模拟中,一道耀眼的、跨越数百米真空的巨型静电电弧,在一座通讯塔和附近月面之间猛然炸响!瞬间的超高电流和电磁辐射足以摧毁附近任何未受保护的电子设备。
“穹顶外部C区监控探头被电弧摧毁!” “模拟月球车‘追星者号’(假设停放在外)车载电脑严重受损!”
模拟的三小时,仿佛三个世纪般漫长。当太阳风的影响逐渐减弱,数字月球已是满目疮痍。
损失评估报告冰冷地呈现在屏幕上:
? 外部设备损坏率: 预估35%-60%(取决于具体位置和防护等级)。
? 辐射屏蔽有效性: 核心区良好,但过渡区仍有辐射泄漏风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