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同步轨道之上,“天梯一号”的同步轨道站“云霄殿”,如同一颗由人类意志镶嵌在墨玉天幕上的银白色宝石,静静地锚定在无尽的虚空中。从它身上垂下的,那根纤细却承载着文明重量的纳米缆绳,笔直地延伸向下,穿过稀薄的外大气层,最终连接在地球赤道海域的“海基平台”上。
这条连接天地、被誉为人类工程学奇迹的通道,其血脉便是往返穿梭的轿厢。而今天,即将接受极限考验的,是刚刚完成升级的“疾电-III”型高速客运轿厢及其全新的推进系统。这不仅仅是速度的竞赛,更是对材料学、控制论、乃至人类生理极限的一次庄严叩问。
陈锋站在“云霄殿”的主控中心,巨大的舷窗外是深邃的宇宙和下方那颗巨大的蓝褐色星球。他的目光却没有停留在美景上,而是紧紧锁定着屏幕上即将开始的测试数据流。他的身边,是“天梯一号”的总工程师沃克?索伦森,一位头发花白、神色严峻的挪威人,他的手指正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暴露着内心的紧张。
“所有部门,最终状态确认。”陈锋的声音通过通讯网络,传遍云霄殿、海基平台以及地面控制中心。
“轨道站锚定系统稳定。” “纳米缆绳张力监测正常,波动范围千分之零点三。” “轿厢‘风驰’号自检完成,生命支持系统全绿。” “推进剂加注完毕,磁悬浮导向系统上线。” “海基平台缓冲装置就绪。” “地面控制,数据链路畅通。”
一连串冷静的确认声回报回来。每一项“正常”的背后,都是无数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心血和成千上万的冗余设计。
“‘风驰’号报告,驾驶员李翔,准备就绪。”一个沉稳的男声从轿厢内部传来。李翔是经验最丰富的天梯驾驶员之一,曾处理过多次紧急情况,心理素质和操作技术都是顶尖。
“批准出发。李翔,记住测试规程,安全第一。”陈锋沉声道。
“明白。”
轻微的嗡鸣声透过空间站的结构传来。“风驰”号轿厢——一个流线型、闪烁着金属冷光的修长舱体——缓缓脱离了“云霄殿”的对接港,依靠微小的调整喷口,将自己精确地定位在纳米缆绳的磁悬浮轨道上。
“磁锁确认。导向系统生效。‘风驰’号就位。”
“加速度测试第一阶段,开始。目标:3G,持续时间60秒。”沃克?索伦森下达指令。
命令下达。轿厢尾部的新型高效等离子推进器阵列瞬间喷吐出幽蓝色的炽热流束,安静却强大地推动着轿厢沿着缆绳开始向下加速!
舱内,李翔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稳稳地压在了经过特殊设计的抗荷座椅上。3G的加速度,相当于三倍自身体重的压力持续作用在身上,对于受过严格训练的他来说,还在可轻松承受的范围内。他面前的屏幕显示着速度、加速度、缆绳应力、舱内外环境等无数数据,一切都在预期范围内。
“3G加速度稳定。舱体结构应力正常。缆绳振动模式符合预测。”监控员汇报。
“很好。第二阶段,5G,持续45秒。”索伦森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推进器功率进一步提升!压力骤增!李翔的呼吸略微加重,但他依旧保持着完美的操控姿态。轿厢以惊人的速度撕裂稀薄的空气,向下俯冲。
“5G稳定。各项参数正常。”
控制中心里,气氛稍微放松了一些。前两个阶段是验证过的安全范围。
“第三阶段……”索伦森深吸一口气,和陈锋交换了一个眼神,“7.5G,持续30秒。”
这是通往未知领域的门槛。7.5G的持续加速度,已经接近未经强化训练人体的极限耐受边界(短暂峰值可达更高),对轿厢结构、材料疲劳度、以及推进系统和控制精度都是巨大的考验。
幽蓝色的尾焰变得更加炽亮和凝聚!
砰! 李翔感到胸口仿佛被一柄无形的巨锤狠狠砸中,呼吸瞬间变得极其困难,视野边缘开始出现轻微的灰雾。抗荷服自动充压,竭力将血液压回大脑。他咬紧牙关,死死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双手稳如磐石。
“结构应力进入黄色区域!仍在安全范围!” “缆绳局部温度上升!速率可控!” “推进器输出功率99.7%!稳定!” “驾驶员心率140,血氧饱和度96%,状态稳定!”
数据在危险边缘徘徊,但牢牢控制在理论预测的框架内。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
30秒终于过去。推进器功率略微下调,加速度稳定在7.5G。
成功了!控制中心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和掌声!他们触摸到了新的极限!
但陈锋和索伦森的脸上没有丝毫放松。最关键的、也是最危险的第四阶段即将到来。
“第四阶段……”陈锋亲自开口,声音通过通讯传到李翔耳中,“目标:9.8G。持续时间:15秒。李翔,如果感觉无法承受,立刻中止。这是命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