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寒宫基地的扩张,如同一株疯狂生长的钢铁藤蔓,其根系贪婪地向月面之下、月壤深处蔓延。生活舱、科研模块、工业区、仓储中心……每一个新模块的落地,都意味着对更多、更坚固、更可靠的建筑材料近乎无限的渴求。从地球运输建材的成本高昂到令人窒息,即便是通过已实现千吨级运力的“天梯一号”,其运力也早已被能源、精密设备、人员补给和量子计算机组件等更高优先级的物资挤占殆尽。
月球,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尤其是在“血肉”——建筑材料——之上。
萨米尔?贾马尔的材料实验室,刚刚因“静电防护纳米膜”的成功而获得的短暂欢呼,迅速被一个新的、更为沉重和基础的问题所淹没:如何用月球上取之不尽的“泥土”——月壤,制造出承载人类梦想与重量的砖石。
最初的想法直接而传统:模拟地球上的混凝土。萨米尔和他的团队尝试了无数种配方,将月壤作为骨料,试图寻找一种可行的月球“水泥”将其粘合。他们试过从地球带来的有限化学添加剂,试过利用月球水冰矿提取的水进行水合,甚至试过利用宇航员尿液中的尿素作为塑化剂。但结果无一例外地令人沮丧。
月壤缺乏地球土壤中的关键矿物成分,其颗粒尖锐却缺乏级配,制成的“月壤混凝土”要么强度低得可怜,一捏就碎;要么在月球巨大的昼夜温差下迅速开裂、粉化;更别提月壤本身的高辐射性和静电特性对内部结构的长期侵蚀。陈锋需要的不是勉强可用的糊墙泥,而是能够支撑起大型穹顶、承受陨石微撞击、隔绝辐射、历经数十年而不倒的“钢铁脊梁”的替代品。
“又失败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沮丧地将一块刚刚脱模、却已经布满龟裂的灰色试块摔在工作台上,试块应声裂成几瓣。“这已经是第3-B号配方了!强度还不如一块饼干!”
实验室里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月尘、化学试剂和失败情绪的压抑气息。工作台上堆满了各种形状怪异、颜色深浅不一的失败品,像一座座微缩的、绝望的废墟。
萨米尔没有像往常一样发火。他只是沉默地拿起那几瓣碎片,粗壮的手指仔细摩挲着断裂面,目光深沉。他走到观察窗前,看着外面正在进行地基平整的“广寒宫二期”扩建工地。巨大的工程机甲在挥舞着铲斗,扬起的月尘如同永不消散的浓雾。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建材,陈锋的蓝图将永远停留在蓝图上。
“我们或许从一开始思路就错了。”萨米尔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总想着把地球的经验生搬硬套过来。但这里不是地球。这里没有大气,没有水分,却有无限的真空、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量。”
他猛地转过身,目光扫过实验室角落里一台用于测试材料耐高温性能的小型太阳能聚焦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粘合’?为什么不能……‘焊接’?”
“焊接?”助手艾娃疑惑地重复。
“没错!”萨米尔的眼中重新燃起火焰,“月壤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地球上的陶瓷、玻璃原料类似!如果我们不用粘合剂,而是直接施加极高的热量,将月壤颗粒本身加热到熔融或半熔融状态,让它们自然凝结、烧结在一起呢?就像古人烧制陶器,或者像地球上的激光烧结3D打印技术!”
这个想法如同在黑暗中划亮了一根火柴。利用月球丰富的太阳能,直接将月壤“烧”成砖!无需从地球运输大量粘合剂,原料取之不尽,过程似乎也相对简单!
实验室的气氛瞬间被点燃。新的方向意味着新的希望。
但很快,现实的重锤再次落下。
他们首先尝试了直接用高功率激光束照射压实的月壤块。月壤表面迅速融化、玻璃化,形成一层光滑的釉质,但热量无法有效传导至内部,内部颗粒依旧松散。制成的“砖块”外强中干,一敲就碎,而且由于受热不均,极易变形、开裂。
“热量控制!关键是热量的控制和传导!”萨米尔盯着那块失败的、带着扭曲琉璃光泽的砖块,如同盯着一个难解的谜题。“我们需要的是整体均匀的烧结,而不是表面烧灼。”
他们尝试了在月壤中混合低熔点的添加剂来促进烧结,但添加剂的来源和成本又成了问题。他们尝试了不同粒径的月壤颗粒进行级配,希望留下热量传导的微观通道,效果微乎其微。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消耗着时间和宝贵的能源。实验室旁边的废弃物堆里,各种奇形怪状、颜色黢黑的烧结失败品越堆越高。
转机来自一次意外的“污染”。一名研究员在搬运月壤样本时,不小心将一小撮用于静电纳米膜实验的、经过特殊处理的碳纳米管材料洒进了准备烧结的月壤模具中。由于碳纳米管极其昂贵,他们舍不得废弃那批原料,便抱着侥幸心理依旧进行了烧结实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