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舆论风暴通过量子通讯频道,化作冰冷的数据流和紧急会议摘要,持续冲击着广寒宫基地的指挥中枢。第四十一章“地球之子”那篇精心炮制的“回归自然”宣言,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引发的涟漪正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的舆论海啸。支持率暴跌、预算冻结风险、民众的恐惧与质疑……这些无形的压力远比月面的真空更加令人窒息,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位“火种计划”核心成员的肩头。
然而,在广寒宫总控中心旁的一间附属工程设计室内,气氛却截然不同。这里没有宏观战略的辩论,没有哲学层面的交锋,只有最纯粹、最硬核的工程学语言。空气里弥漫着虚拟投影界面散发出的微弱的臭氧味,以及一种高度专注凝结成的、几乎可以触摸的寂静。
陈锋站在房间中央,周身被庞大而复杂的全息投影所包裹——那是“天梯一号”太空电梯的精确结构模型,从赤道海面的地球基站,沿着那条由萨米尔研发的纳米缆绳编织而成的、纤细却坚韧的“脐带”,一路延伸至数万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轨道终点站。模型正在以极慢的速度缓缓自转,每一个节点、每一段缆绳、每一处应力分布都被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
他刚刚结束了与地球联合政府航空航天部门的一场长达六小时的远程技术评审会。会议的焦点并非“地球之子”的宣言,而是一份来自地球气象监测中心和轨道动力学联合小组的紧急预警报告。
“……陈总工,我们必须再次强调,‘海伦’的强度和发展速度超出了所有初始预测模型。”会议中,一位资深气象学家疲惫而严肃的面孔占据了一个分屏幕,背景是疯狂跳动的气象云图和数据,“它已正式发展为超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预计将超过17级,路径显示它将在72小时后,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正面撞击天梯一号的赤道基站区域。”
另一个分屏幕上,一位轨道动力学专家接口,调出了模拟动画:“最致命的不是台风中心的极端风速本身——基站结构理论上能承受——而是台风眼壁内外巨大的气压梯度差和随之产生的、极度混乱的强切变风场。这种风场会在缆绳全长范围内诱发前所未有的、多频率耦合的‘卡门涡街’效应和横向振荡。现有的阻尼系统设计裕度,可能……不足。”
动画显示,代表缆绳的线条在无形的风场力作用下,开始剧烈地、无规则地抖动、扭曲,如同一条被无形巨手疯狂抽打的鞭子,振幅迅速增大,最终在几个薄弱点亮起代表结构失效的危险红光。
“我们评估,若不进行紧急强化,‘天梯一号’存在因共振断裂的极高风险。一旦断裂……”专家没有说下去,但那截失去控制、长达数万公里的纳米缆绳碎片将变成悬在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坠落造成的灾难和象征意义的毁灭,将是“地球之子”们最乐见其成的“神罚”。
评审会的结论沉重而紧迫:必须立刻拿出可行的抗风强化设计方案,并在台风抵达前完成部署。
此刻,陈锋正沉浸在这个关乎“天梯”生死存亡的难题之中。他眼中布满了更密的血丝,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但他整个人却像一把淬火的刀,散发出冰冷而锐利的光芒。地球上的宣言争吵似乎已被他完全屏蔽,他的世界里只剩下眼前这个由无数线条和数据构成的巨塔,以及那场正在太平洋上空积蓄力量的、名为“海伦”的毁灭风暴。
他的手指在虚拟界面上飞快地滑动、点击、勾勒。调出萨米尔提供的纳米缆绳最新材料性能参数包,特别是其抗疲劳强度和阻尼特性随温度、应力变化的精确曲线;接入实时更新的“海伦”台风核心区域风场精细结构数据流;启动他自己编写的、经过无数次迭代优化的“超大型柔性结构流体-固体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
庞大的算力被调用,全息模型上的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刷新。模拟开始:
第一次全尺度模拟。台风眼壁的恐怖风压差作用在缆绳上,复杂的涡旋脱落现象出现,低频的摆荡和高频的颤振几乎同时被激发,并开始相互耦合、放大。代表应力的颜色从绿色迅速变为黄色、橙色,在几个关键点——特别是靠近地球基站的上段和同步轨道站附近的下段——骤然变为刺眼的红色!警报响起:“模拟结构失效:预计T+2小时17分,L-107区段缆绳疲劳断裂。”
“不行。常规阻尼器分布方案,响应速度跟不上这种级别的混沌激励。”陈锋喃喃自语,没有丝毫停顿,手指如飞地开始调整。他首先否决了简单地增加阻尼器数量或功率的方案——那会增加巨大死重,且效率低下。
他的思路清晰而凌厉:
1. 主动预测式阻尼干预: 他不是被动地等待振动发生再去抑制,而是将“海伦”的实时风场预测数据直接输入控制系统。“既然风场不是完全混沌的,有其宏观结构和演变规律,那就预测它下一步会‘打’在哪里!”他在缆绳全长上虚拟布设了数千个微型应力/风压传感器节点,要求它们以毫秒级速度反馈数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