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赅号”的引擎输出稳定在了一个极高的功率水平,飞船像一枚被无形弓弦射出的利箭,义无反顾地投向了那片由亿万颗古老恒星构筑的、横亘于银河内域的宏伟结构——银河系棒。随着距离的急剧拉近,远方那片原本如同二维壁毯般的暗红与金色光晕,开始急剧地膨胀、立体化,最终占据了我们全部的视野,化为一片无边无际、令人灵魂战栗的星辰之海。
我们,正位于这条传说中“隧道”的入口。
“所有防护力场提升至最大强度!非必要观测窗口全部进入偏振过滤模式!光学传感器灵敏度分级调整,避免过载!”陈智林博士的声音在控制室内响起,冷静而迅捷。他的手指在虚拟控制界面上划过一道道残影,飞船的各项参数在他的调控下,如同绷紧的弓弦,达到了应对极端环境的最佳状态。
傅水恒教授站在主舷窗前,那里已经自动叠加了多层能量过滤和光学衰减膜,使得外界过于强烈的星光不至于损伤我们的视网膜。即便如此,眼前的景象依然拥有着摧枯拉朽般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我们真的进来了……”傅愽文小朋友趴在经过特殊处理的观察窗前,小脸被外面涌动的星光照得忽明忽暗,嘴巴张成了一个小小的“O”型,发出近乎梦呓般的惊叹。
是的,我们进来了。就在刚才那一瞬间,仿佛穿过了一层无形的、由引力和辐射构成的薄膜,“探赅号”正式驶入了银河系棒的边缘。
第一章:星光隧道的序曲——色彩的洪流
最初的感觉,是色彩的泛滥与颠覆。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黑暗”的太空。空间的底色被无数恒星的光芒共同浸染,成为一种深邃而温暖的、介于暗金与古铜色之间的背景。取代了冰冷虚无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流动的光晕。
近距离看去,构成这条“棒”的恒星,并非清一色的老年红巨星。它们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以K型、M型的橙红、深红色恒星为主,如同无数块燃烧着的、巨大的红宝石和琥珀,密密麻麻地镶嵌在宇宙的幕布上,散发出沉稳、厚重、充满岁月感的光芒。它们占据了视野的绝大部分,是这条星光隧道厚重而坚实的“墙壁”。
但在这片红金色的主调中,还点缀着大量更为炽热的黄色G型星,甚至还有一些顽强的、散发着蓝白色光芒的年轻B型、A型星,它们像是不甘寂寞的钻石,在红色的绒布上熠熠生辉,撕裂着过于统一的色调。更有大量处于演化末期的白矮星,发出惨淡而锐利的白热光,如同散布在洪流中的冰冷骨片。
飞船仿佛闯入了一条由无数色彩各异的宝石熔融后汇聚成的、缓慢旋转与流动的星河。光芒不再是点状的,而是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种具有粘稠质感的“光之介质”。红宝石的暖光、琥珀的柔光、钻石的冷光、以及蓝宝石的幽光……它们交织、缠绕、融合,形成了一种难以用人类语言精确描述的、宏大而诡异的色彩交响乐。
“这里的恒星密度,初步估算,是太阳系附近银盘区域的数千倍以上。”陈博士紧盯着传感器读数,语气中充满了惊叹,“我们仿佛不是在星际空间穿行,而是在……在一片发光气体的海洋中潜航。光谱分析显示,重金属元素的丰度异常之高,这印证了这里确实是银河系中最早形成的恒星聚集区之一,是星系的‘古老核心’。”
傅教授深深吸了一口气,即便隔着飞船的舱壁和过滤系统,他似乎也能感受到那来自百亿年前恒星的光芒所携带的古老信息。“看那光芒的层次,”他指点着窗外,“并非均匀一片。近处的恒星,我们能分辨出它们的圆盘——虽然只是一个个极度耀眼的光点。中距离的,则连成了一条条光带、光河。而最遥远的,则彻底融为一片连续的光之背景。这,就是深度,是宇宙尺度下的立体画卷。我们正穿行在这画卷之中。”
第二章:动态的壁垒——恒星的河流
很快,我们意识到,这条“隧道”并非静止。构成隧道壁的恒星,并非固定不动的砖石,而是在引力定律的指挥下,上演着一场缓慢而恢弘的集体舞蹈。
由于恒星的密集程度超乎想象,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在“探赅号”高速穿行的参照系下,变得肉眼可辨。侧舷窗外,那些原本看似固定的光点,开始呈现出一种流体的特性。近处的恒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向后方滑去,如同坐在高速列车上观看窗外的路灯。中距离的恒星群,则汇成了一条条光芒璀璨的河流,沿着某种复杂而有序的轨道,向着银河系中心的方向缓缓流淌。那是由无数恒星轨道叠加形成的、宏观上的“流场”。
这种运动带来了一种极其强烈的眩晕感和速度感。我们不再是观察者,而是参与者,是投入这条恒星洪流中的一叶扁舟。飞船自身的运动,与周围恒星的集体运动叠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动力学视觉效应。有时候,感觉像是我们在逆流而上;有时候,又仿佛被一股巨大的星流裹挟着前进;有时候,侧方的恒星河流会突然加速,仿佛宇宙中无形的堤坝决了口,倾泻下万丈星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