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我立刻调整了导航算法的优先级,不再追求每一步的绝对精准,而是更注重航向的长期稳定性和系统的鲁棒性。这显着降低了我的计算负荷。
对于意念消耗的问题,他教导我们:“意志力,并非一成不变的存量,而是可以锻炼的肌肉,是可以引导的流水。当你们感到消耗时,不要试图‘硬撑’,那只会加速枯竭。尝试去‘流转’。想象你们的意识能量并非固化的结构,而是在一个闭合回路中循环流动的能量流。感知那消耗的部分,如同感知水分的蒸发,然后从你们共同的精神本源中,引导新的能量去补充它。关键在于‘流动’,而非‘固守’。”
他甚至还指导我们进行一种独特的“意识冥想”,在维持基本航行的同时,让部分意识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的“低功耗模式”,进行轮替休息。这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精神疲劳。
对于傅愽文,他则用了更形象的方法:“愽文,想象我们的意识是一艘很结实的船,外面的黑暗只是海水。海水虽然又深又黑,但只要我们的船不漏水,稳稳地向前开,就没什么好怕的。你觉得累了,就靠在爷爷的船帆上休息一下,看看我们船里面亮着的、温暖的灯(指我们彼此的意识光芒)。”
在傅教授的智慧和经验的指引下,我们逐渐找到了与这片虚空共处的方式,开始适应这跨臂之旅的严峻挑战。导航变得更具弹性,意念的消耗得到了更有效的管理,内心的焦躁也在智慧的观照下渐渐平复。
尾声:黑暗中的序曲
航程,在绝对的寂静与相对的“忙碌”中持续着。我们不再去计数过去了多少时日,只是专注于维持航向,维持自我,维持彼此间的连接。
这片星辰的荒漠,以其极致的环境,逼迫我们放下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将意识和意志锤炼得更加精纯、更加坚韧。我们学会了在匮乏中寻找效率,在孤寂中深耕连接,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动态的平衡。
虽然前路依然漫漫,英仙座旋臂那诱人的轮廓在星图上依旧遥远,但我们的意识聚合体,已经在这片无尽的黑暗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属于远航者的节奏。
挑战仍未结束,它只是从尖锐的危机,化为了漫长而持久的背景音。但我们知道,每向前航行一光年,我们就在这银河的尺度上,刻下了一道微不足道却属于我们自己的印记。
跨臂之旅,是对我们知识、技术与心灵的全方位考验。而我们,正在这场考验中,悄然蜕变。
前方,黑暗依旧深邃。
但我们的意志,已然点亮了穿越这黑暗的、内在的灯火。
---
希望这一章关于跨臂之旅挑战的详细展述,能让您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片虚空的严峻,并理解其中涉及的天文知识与精神层面的考验。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