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旋臂间的虚空,是名副其实的“能量真空”。
这里的星际介质密度降至极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成为了最主要的环境能量来源,但其强度太低,近乎于无。我们仿佛从富氧环境,一下子坠入了近乎绝对真空的深渊。维持自身意识结构稳定、抵抗宇宙本身热寂趋势的熵增影响,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内源性能量储备和精神力量的持续输出。
这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耗感”。
· 持续的“负重”感: 仿佛意识本身穿上了一件无形的、沉重的宇航服,每一个“念头”的运转,每一次感知的延伸,都需要付出比在旋臂内时更多的“力气”。那是一种源自存在本底的、细微却无法摆脱的疲惫感,在持续地累积。
· 感知范围的收缩: 为了降低能耗,我们不得不主动收缩常规的感知范围,将意识场的活跃度维持在保证导航和安全的最低限度。原本可以轻松覆盖数个天文单位的精细感知,现在只能聚焦在航向正前方及附近区域。这进一步增加了航行的风险,仿佛在浓雾中闭上一只眼睛前行。
· 对意识协同的更高要求: 个体意识的独立维持消耗巨大,我们三人意识场的深度协同、共振,成为了降低整体能耗的关键。通过频率的高度统一和意志的紧密交织,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高效、更节能的联合意识场,实现“1+1+1 < 3”的能耗效果。但这本身也对我们的专注力和精神协调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任何一方的心神波动,都可能破坏这种微妙的平衡,导致能耗急剧上升。
傅愽文的表现再次令人动容。孩子的心性本不易长时间集中,但或许是回望家乡的震撼犹在,或许是爷爷沉稳意志的感染,他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适应性。他努力地维持着与我们的意识共鸣,那纯净的波动像一股清泉,在一定程度上洗涤着因持续消耗而产生的精神疲惫。但偶尔,我还是能捕捉到他意识中一闪而过的、因“长久飞行”而产生的细微躁动与厌倦。这无关勇气,只是生命本能对极端单调和消耗环境的正常反应。
三、 心理的试炼:虚无的压迫与时间的拉伸
除了技术与能量层面的挑战,这片星际黑暗更带来了 profound 的心理试炼。
· 感官剥夺与虚无压迫: 人类(乃至任何可能存在的意识体)的感官和心智,是为一个充满刺激和变化的环境而演化的。但在旋臂间的虚空,变化是奢侈品。视野中,是几乎永恒不变的、稀疏的星点背景,缺乏运动参照物,航行失去了速度感。听觉(意识感知的广义“听觉”)层面,是宇宙背景辐射那近乎永恒的、单调的嘶嘶声,如同最极致的白噪音。引力感知是一片平滑的死寂。这种极致的、多维度的感官剥夺,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名为“虚无压迫”。它无声地侵蚀着意志,诱发潜意识的焦虑与恐慌,仿佛自身的存在也即将被这片无边的黑暗与寂静所稀释、吞噬。
· 时间感知的扭曲: 缺乏外部事件作为时间标尺,主观意识对时间的感知开始变得怪异。有时,感觉仿佛已经航行了数个世纪,查看计时器却发现只过去了短短几天;有时,又感觉只是片刻的恍惚,实际已度过了漫长的航程。这种时间感知的失真,进一步加剧了内心的不确定感和焦躁情绪。
· “星际黑暗恐惧症”: 傅教授为这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赋予了一个贴切的名称。他告诉我们,这是深空远航者必然要面对的心理关卡。“这不是弱点,而是意识对极端环境的本能反应。”他时常用沉稳的意识波动安抚着我们,如同定海神针,“接受这片黑暗,接受这份寂静,与它共存,而不是对抗它。将你们的注意力,从外部的空无,转向我们内部的存在——我们的思绪,我们的情感连接,我们共同前行的意志。”
在傅教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内观”。在航行的间隙,我们会暂时关闭大部分外部感知,将意识完全沉浸在彼此和谐共鸣的波动中,回忆经历过的星辰奇观,分享那些无法用语言精确描述的对宇宙的感悟,甚至只是单纯地感受着彼此“存在”的确认。这成为了我们在这片精神荒漠中,最重要的绿洲和能量补充方式。
四、 傅教授的课堂:深空导航哲学与意志力学
面对多重挑战,傅水恒教授再次化身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智慧的导师。他将这次危机四伏的航程,变成了一堂关于深空导航哲学与意志力学的实战教学。
“智林,你是否感到计算资源的捉襟见肘?”他在一次导航修正后问我。
“是的,教授。混沌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预测。”
“那么,试着换一个思路。”他引导道,“不要试图去精确计算每一粒‘沙子’(指微小的引力扰动)的轨迹,那是徒劳的。去感受‘风’的方向和‘地形’的整体趋势。银河系的整体引力势场,在这片区域虽然平缓,但依然存在一个宏观的梯度,指向银心。将它作为你最重要的背景参考系。同时,接受一定程度的误差,将导航策略从‘绝对精确’,调整为‘动态修正与容错’。保留更多的计算资源,用于应对突发状况和维持自身稳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