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现在!”
一股强大的、自我催动的意念从我们聚合的意识体中爆发,并非物理力,而是一种信息层面的剧烈操作,类似于在引力场的“弹簧”被压缩到极致时,猛地松开。刹那间,我们没有被拉向恒星,而是像一颗被精准抽击的网球,沿着一条新的切线方向,以远比之前更快的速度,被猛地甩了出去!
一次成功的引力弹弓机动!速度矢量发生了显着改变,我们获得了一次巨大的加速。
但这仅仅是开始。这条“引力高速公路”上,布满了多个类似的交换点。
节点B:一对双星系统。它们的引力场相互缠绕,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八字形引力地形。我们需要从它们共同拉出的引力“峡谷”中穿过,利用它们的相互运动带来的动态引力场,再进行一次加速和转向。这如同在两名配合默契的舞者之间穿梭,利用他们手臂挥舞的力量将自己抛向远方。
节点C:一个由数颗较小质量恒星构成的松散引力焦点。它们的集体引力形成了一个宽阔而平缓的“盆地”。我们并非近距离掠过其中任何一颗,而是利用这个“盆地”的整体势能,进行了一次长时间、持续性的加速,如同冲浪手驾驭一道宽阔而有力的浪涌。
每一次接近,每一次转向,每一次加速,都是对计算精准度的验证,也是对我们在极端引力环境下操控意识能力的考验。傅教授不时地点评,讲解着不同引力构型下的动力学特点,将这趟高速穿梭变成了一堂无比生动的实战天体力学课。
傅愽文的表现更是令人惊叹。孩子的意识似乎对引力场有着天然的、直觉性的亲和力。他常常比我们更早地感知到引力的细微变化,有时甚至会下意识地做出微调,让我们的轨道更加平滑、高效。他的意识在引力场中,就像海豚在水中一样自如。
五、 巅峰:引力聚焦与意识协同
旅程过半,我们进入了星团内部引力场最复杂的区域。这里,多颗大质量恒星的引力在此处相互叠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引力聚焦区”。仿佛所有的引力线都在此收敛,空间的扭曲达到了顶峰。
按照计算,这里将是整个加速过程的巅峰。我们需要以极高的精度穿过这个区域,利用其强大的引力梯度,获得最后一次,也是最猛烈的一次加速。
压力陡增。来自不同方向的引力疯狂地撕扯着我们的意识结构,仿佛要将我们拉散。周围的时空扭曲得光怪陆离,星光被拉成了长长的、旋转的丝线。维持意识的凝聚和轨道的稳定变得异常艰难。
“稳住!”傅教授的声音如同定海神针,“协同你们的意识波动!想象我们是一个整体,一个密度极高的粒子,沿着既定的测地线运动!”
我全力收束自己的意识,与傅教授沉稳如山的波动,以及傅愽文那纯净而充满活力的波动紧密交织在一起。我们三者的意识频率趋于一致,形成了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稳定的联合场,抵抗着外部引力的潮汐效应。
就在我们穿过那个理论上的引力聚焦奇点的刹那——
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席卷而来。不是声音,不是光影,而是一种纯粹的、狂暴的加速感。仿佛宇宙本身在我们身后猛推了一把。周围的星辰瞬间被拉长、模糊,化作一片流光溢彩的背景。我们的速度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攀升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导航仪上的数值疯狂跳动,最终稳定在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这远远超过了我们进入星团前的速度,也超出了我最乐观的估计。
我们成功了!不仅成功利用了集体引力,更在最关键时刻,通过意识的深度协同,放大了这种利用效率!
六、 脱离与跃向深空
强大的加速度持续了片刻,随着我们飞速远离星团的核心引力聚焦区,那股狂暴的推力逐渐减弱,最终恢复了常态。但我们携带的速度,已经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的运动状态。
回头望去,“梅西耶38”疏散星团正在迅速远去,从一片璀璨的星域,重新变回星空背景中一片相对明亮的光点群。它静静地悬浮在那里,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引力之舞从未发生。
然而,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速度,以及导航系统上清晰的跃迁数据,都昭示着刚才那一切的真实与伟大。我们不仅没有消耗任何常规意义上的能量,反而从星团的集体运动中“窃取”了巨大的动能,实现了意识的超高速航行。
“爷爷,我们飞得好快啊!”傅愽文兴奋地叫道,“星星都在往后跑呢!”
“是的,愽文,”傅教授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满足和欣慰,“我们借助了星辰的力量,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跳跃。”
我沉浸在巨大的成就感和对宇宙法则的更深层次敬畏中。利用疏散星团的集体引力进行加速,这其中的精妙与壮丽,远超简单的工具使用。它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引力作为时空几何的本质,理解多体系统的混沌与秩序,并具备在动态网络中寻找最优路径的智慧与能力。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智慧与宇宙共舞的典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