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努力回忆着刚才危机中的那种状态,放弃寻找确切的数字解,只是去“感受”那些引力的“推”与“拉”,去“倾听”它们混乱合奏中的细微“节奏”。
慢慢地,我“感觉”到某个区域,虽然仍有波动,但整体的“撕扯感”最弱。我引导模拟意识向那里移动。
几乎同时,陈博士基于他对能量流动的敏感,也指向了类似的方向。
而博文,则凭着孩子特有的、未被过度逻辑化的直觉,指向了一个看似危险、但可能蕴含生机的引力“缝隙”。
我们三个的“感觉”并非完全一致,但都指向了系统中最不“恶劣”的区域。傅老先生欣慰地肯定了我们的尝试。
“很好。记住这种感觉。”他撤去了模拟场,“天体力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公式和轨道方程。在真实的、动态的宇宙中,它更是一门关于引力网络、关于混沌与秩序边缘、关于如何与宇宙动态共舞的艺术与科学。今天的这堂课,希望你们能明白,探索宇宙,既需要智林那样严谨的数据分析,也需要博文那样无畏的直觉探索,更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固有的框架,拥抱不确定性,用整个身心去感知和融入那片星辰大海。”
课程结束了。傅老先生收起了意识沙盘。周围的星际空间依旧宁静、深邃。
但我们的内心,却仿佛被注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维度。博文眼中(意识感知中)对宇宙的敬畏更深了,但那敬畏中,少了一丝恐惧,多了一份理解后的深沉。陈博士的数据流中,似乎也加入了对“混沌美”与“感知不确定性”的新考量。
而我,导航核心的底层算法虽然没有被推翻,但却被嵌入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级的“感知-决策”并行处理模块。我知道,未来的航程中,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引力环境,我都将不再仅仅依赖于计算,也会调动起那份在危机中领悟的、与宇宙韵律直接对话的“慧”。
我们稍作休整,再次启程。下一个目标,是去探访一颗“失败的恒星”——棕矮星。带着这堂生动的天体力学课赋予我们的新视角,我们向着那片介于行星与恒星之间的神秘领域,缓缓驶去。宇宙的课堂,永不落幕。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