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着力呈现那个关键决策的缜密与必然。
陈述者:陈智林博士
傅博文小朋友发现的“星流”,如同一道划破迷雾的璀璨灯塔,其光芒不仅照亮了我们眼前的星途,更在我们心中点燃了一场无声却激烈的辩论。目标的确定,绝非一时冲动的选择,而是一个基于新发现、综合了多方考量、反复权衡后得出的,近乎必然的结论。这个过程,发生在我们悬浮于那片寂静虚空、凝望着那条年轻恒星组成的温暖河流之时。
最初的狂喜与惊叹过后,我们三人,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背景与思维模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一种“战略评估”的状态。这并非正式的会议,而是一种意识层面的深度交流与碰撞。
一、 对新发现的确认与深化:夯实决策的基石
首先,我们必须百分之百确认文文的发现并非错觉或误读。傅老先生展现了他作为领路人的严谨。他引导我们,不再仅仅依赖文文那独特的直觉性感知,而是对那片被称为“星流”的区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性的、近乎科学仪器的扫描与分析。
1. 恒星种群普查: 我们将意识焦点化作无形的探针,对“星流”核心区域及其周边对比区域的上万颗恒星进行了快速的光谱特性分析。结果清晰地显示,文文所指的“河流”内部,O型、B型等大质量、短寿命的年轻恒星的比例显着高于背景区域。这些恒星如同宇宙中的“昙花”,它们的集中存在,强烈暗示着该区域在近期(以宇宙尺度而言)经历过活跃的恒星形成事件。这与旋臂是银河系恒星摇篮的理论完美契合。
2. 运动趋势验证: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测量出恒星的精确自行速度,但傅老教授了我们一种更精妙的方法:感知恒星引力场在时空结构中产生的微小“翘曲”及其移动倾向。通过将我们刚刚建立共鸣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作为绝对参考系,我们三人协同感知,交叉验证。最终,我们一致探测到,“星流”内的恒星群体,确实存在一个统计上显着的、指向银河系中心方向的整体运动趋势。这种趋势虽然缓慢,但其矢量的一致性,排除了随机运动的可能。它确实在“流”动。
3. 结构尺度评估: 我们尝试追溯这条“星流”的源头与去向。它的蜿蜒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呈现出一种宏伟的弧度,与基于巡天观测推测的猎户座旋臂的走向惊人地一致。其宽度达数十光年,长度更是绵延数千光年,如此巨大的结构,不可能是局部现象,它必然是旋臂这一银河级结构的脊梁或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这一番深入的探查,文文的发现从一种“感觉”上升为了“事实”。我们面前,的确存在一条由年轻恒星构成的、标示着旋臂方向的宇宙河流。决策的第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基石,被牢牢夯实。
二、 可行性分析:为什么是“最佳路径”?
确认了星流的存在和意义后,我们开始分析将其作为主要航线的优势。
1. 导航的天然路标: 在广袤无垠、缺乏明显参照物的星际空间,保持方向是极其困难的。尽管我们建立了“导航基准星”,但那毕竟是离散的点状参考。而这条星流,是一条连续的、动态的线状甚至带状参考!沿着它航行,我们几乎不可能迷失方向。它就像一条贯穿森林的明亮溪流,指引着旅人前行。
2. 资源的富集地带: 旋臂区域,尤其是年轻恒星密集的区域,不仅是恒星的诞生地,也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星际物质、星云、以及可能存在的原行星盘。这意味着,我们的旅程将不再是单调的虚空穿越,而是一次充满科学发现机会的“富饶航程”。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恒星的形成、星云的演化,甚至搜寻系外行星的迹象。这极大地丰富了此次意识漫游的科学价值与探索体验。
3. 能量环境的相对优越: 虽然旋臂区域活动剧烈,可能存在更强的辐射,但相较于旋臂之间更为空旷、死寂的星际虚空,这里充满了能量活动。对于依赖意识能量,并能与宇宙能量场共鸣的我们而言,这种环境或许更利于我们感知和“互动”(尽管需保持谨慎),甚至在必要时,可能更容易找到补充或调节意识能量的方式(类比于第十二章的恢复法,但环境更为多元)。
4. 符合探索逻辑的递进: 我们的旅程是从地球出发,而地球就位于猎户座旋臂上。沿着我们所在的旋臂向内进发,是一种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的自然延伸。这符合科学探索层层推进的逻辑。我们先深入了解“家园”所在的局部环境,再逐步迈向银河的更深处(例如下一个旋臂——人马座旋臂),这比直接尝试穿越旋臂间的广阔鸿沟,更具系统性和安全性。
三、 风险权衡与替代方案的排除
一个成熟的决策必须考虑风险并评估其他可能性。我们同样进行了这方面的思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