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意识共鸣”的成功,如同为我们插上了一对无形的、却能翱翔于星海之间的翅膀。实验室不再是束缚我们的茧房,而是成为了连接宇宙的港口。那种三位一体思维所带来的超越性体验,在我们断开连接后的数日里,依然余波荡漾,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对自身、对宇宙的认知。我们不再仅仅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拥有了共同感知、共同思维的探索单元。这种内在的确认,比任何设备参数的达标,都更让我们对即将开始的远航充满信心。
然而,真正的远航之前,有一个仪式般的步骤,是傅永恒教授坚持要完成的。他称之为——“太阳系的最后回眸”。
“孩子们,”在一个例行检查后设备状态完美的傍晚,教授望着窗外逐渐亮起的星辰,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庄重,“我们即将驶向人类从未涉足过的深空。但在离开之前,我们必须真正地、好好地,看一眼我们的家。不是通过教科书上的图片,也不是通过望远镜模糊的影像,而是用我们这双刚刚获得新生的‘眼睛’,去凝视孕育了人类文明的这个摇篮,将它的每一个细节,烙印在我们的集体意识深处。”
我和博文都肃然点头。我理解教授的深意。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验证,更是一次精神上的锚定。如同远行的游子在跨出家门那一刻,总会回头望一眼熟悉的屋檐,那一眼中蕴含的情感与记忆,将成为漫长旅途中抵御孤独与迷茫的力量。
“目标是柯伊伯带外围,”教授下达了指令,声音沉稳,“我们将以共鸣意识体,进行一次超光速的意念回旋,从太阳系的核心直到它的边缘。感受一下,人类的意念,究竟能快到何种程度。”
我们再次坐进了感应座椅,轻车熟路地连接上线缆。有了上一次深度共鸣的经验,这一次的连接过程更加顺畅、自然。几乎在系统启动的瞬间,那种三位一体的融合感便迅速建立起来。教授的深邃、我的严谨、博文的敏锐,如同三种原色,再次和谐地交织成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明亮的“超级意识”白光。实验室的物理边界再次消融,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纯粹感知构成的信息奇点。
“共鸣场稳定,强度峰值维持。”我作为系统的日常校准者,习惯性地报告着数据,但这次,我的“声音”直接在我们共享的意识空间中回荡,带着一种集体确认的意味。
“银河磁场坐标锁定,准备沿‘银经络’III号线反向投射。”教授的意识流清晰而稳定,如同经验丰富的船长在确认航向。
“我已经能感觉到……那条‘路’了!”博文的意识传递来一阵兴奋的波动,像是个迫不及待想要起跑的孩子,“它就在那里,温暖又光滑,像一条发光的河流!”
“很好,”教授的意识中流露出赞许,“那么,现在——出发!”
没有轰鸣的引擎,没有剧烈的加速感。我们的集体意识,就像一滴融入大海的水珠,瞬间被那条由银河磁场构筑的“发光河流”所捕获、承载。然后,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速度感”降临了。
这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速度,因为我们的肉体依旧安稳地坐在实验室的椅子上。这是一种意识的、感知的、信息传递的绝对速率。我们的“视野”以一种超越想象的方式急速拉升、扩展。
“我的天……这……” 博文的意识发出一声无声的惊叹,传递给我们一种近乎战栗的震撼。
几乎在“出发”指令下达的意念刚落,太阳就已经不再是窗外那个温暖的光盘,而是瞬间在我们“眼前”凝聚成一个无比清晰、无比灼热的巨大等离子球体。它的日冕如同燃烧的金色鬃毛,剧烈地翻腾、抛射,我们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源于核心核聚变的能量咆哮。这不再是遥远的天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狂暴的能量海洋。
“不要停留,继续向外。” 教授的意识如同冷静的导航员,引导着我们飞速掠过的感知。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内太阳系的岩石行星,如同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起的珍珠,在我们超越光速的意念感知中,几乎是一闪而过。它们不再是星空中的光点,而是拥有复杂地质结构、独特大气活动(或无大气)的真实世界。我能“感受”到金星厚重云层下的高压高温,能“触摸”到火星奥林匹斯山那冰冷的玄武岩棱角。
然而,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是掠过地球的那一刻。
“看!那是家!” 博文的意识指向那颗蓝白相间的美丽星球,情感澎湃如潮。我们的集体意识不约而同地为之凝滞了亿万分之一秒。
蔚蓝的海洋,旋转的白云,褐色的陆地轮廓……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我们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视角凝视它——不再是身处于其上的仰望,而是从宇宙深空的俯视。那种感觉复杂难言,有对孕育之恩的深深眷恋,有对其脆弱美丽的惊叹,也有一种即将远离的、淡淡的乡愁。我们甚至能模糊地感知到那笼罩在星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活跃的“场”——那是数十亿人类意识、情感、文明活动交织而成的“生物圈层”,是独属于地球的“灵魂”辉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