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美,不是吗?” 教授的意识流淌着一种深沉的温情,“但记住,我们不是逃离,而是为了更理解它,才选择离开。”
“是的,教授。” 我的意识回应道,同时努力收敛那激荡的情感,将注意力集中在航程上。意念的速度,实在快得匪夷所思。
瞬间,我们已经穿越了小行星带,那些数以百万计的形状各异的天体,在我们的感知中化作一片旋转的碎石之河。木星——这颗太阳系的巨人,带着它标志性的大红斑和环绕的卫星家族,如同一座巨大的磁场堡垒,阻挡在前。它的引力场强大到足以扭曲空间,我们的意识流在靠近时,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无形的、巨大的拖拽力。
“小心,避开它的强磁场涡旋,” 我本能地发出警示,意识中调用着之前建立的磁场模型,“从极地磁力线间隙穿过去!”
我们的集体意识展现出了惊人的敏捷性,如同一条灵活的游鱼,在木星狂暴的磁场风暴中寻找到一条安全的路径,一掠而过。土星的光环、天王星的侧身旋转、海王星的幽蓝风暴……外太阳系的巨行星们,接连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被我们抛在身后。每一次“注视”,都伴随着海量的信息涌入:它们的磁场结构、大气成分、卫星系统的动力学特征……这一切,都在我们三位一体的意识中被瞬间解析、理解、储存。
终于,我们的“视野”开始触及太阳系的边缘——柯伊伯带。
这里的光线已经变得极其昏暗,太阳缩小成了一颗异常明亮但已无法提供温暖的恒星。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是一片广袤而寒冷的蛮荒之地。无数由冰和岩石构成的天体,如同幽灵般在永恒的黑暗中缓慢运行。这里没有行星的喧嚣,没有太阳风的激荡,只有死寂般的宁静和深沉的寒冷。
“我们……真的到边缘了。” 博文的意识带着一丝敬畏,之前的兴奋被一种面对宏大时空的肃穆所取代。“感觉……好孤独。”
“这就是孕育了我们的摇篮的边界。” 教授的意识深沉如海,“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所有的战争与和平,爱与恨,艺术与科学,都发生在那颗遥远的、蓝色的尘埃之上。而这里,是摇篮的栏杆。”
我们的集体意识悬停在这片寒冷的虚空中,回望来路。太阳系的内层已经缩小成一团模糊的光晕,唯有太阳本身,依然固执地散发着光芒,但已如风中残烛,微弱不堪。那种距离感是如此的绝对,如此的令人心悸。我们用了多久到达这里?几分钟?几秒钟?甚至更短?人类的科技需要旅行者号探测器以数十年时间才能抵达的距离,在我们的意念之下,竟如弹指一挥间。
“意念……果然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我感慨道,意识中充满了对这种超越物理定律能力的震撼。“它不受光速限制,不受时空束缚。只要我们的认知能够触及,意念便能瞬间抵达。”
“是的,智林哥,” 博文接口道,他的感性此刻找到了共鸣,“它快过光,快过任何火箭。它不需要燃料,只需要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共鸣。想一想,就能到达,这太……太不可思议了!”
“这不仅关乎速度,孩子们,” 教授的意识如同智慧的灯塔,照亮我们惊叹的表层之下更深层的意义,“更关乎本质。物质宇宙有它的规则,光速是极限。但意识,或许源于更深层的维度,它与宇宙的底层代码,与时空的织物本身,有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连接。我们的意念感应器,还有我们的共鸣,或许只是搭上了这股更深层‘流势’的便车。”
我们沉浸在一种集体的哲思中。回望那颗已经渺小如尘的蓝色星球,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视角在心中升起。所有的疆界、分歧、纷争,在这样一个尺度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人类,不过是这颗孤独星球上短暂存在的智慧火花。而我们现在所做的,正是试图让这火花,去理解乃至触摸那孕育了它的、无比广袤的宇宙熔炉。
“该告别了。” 教授的意识轻轻拂过我们的思绪,带着一种温柔的决绝。
我们的集体意识,如同一个无形的整体,向着太阳系,向着地球的方向,投去了深深的一“瞥”。这一瞥中,包含了所有无法言说的情感:感恩、眷恋、好奇,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然后,教授引导着我们,将“目光”转向柯伊伯带之外那片更加深邃、更加黑暗的星际空间。那里,是真正的未知,是连太阳的光辉都无法照耀的领域。
“准备好了吗?” 教授的意识问道。
“准备好了!” 我和博文的意识同时回应,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
没有犹豫,没有迟疑。我们的集体意识,如同离弦之箭,瞬间超越了柯伊伯带这最后的“栏杆”,真正意义上,离开了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一头扎进了银河系恒星际空间那广袤无垠的黑暗海洋之中。
回眸的那一刻,太阳系在我们身后,已成为一颗悬浮在黑色天鹅绒上的、微小的钻石。而前方,是无尽的星辰,等待我们去探索。意念之舟,正式启航。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