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瑞士日内瓦的莱茵博士,此刻正被愤怒与狂热交织的复杂情绪所笼罩。
任务失败后,他借助奥库勒斯组织的特殊渠道——一条隐秘的地下走私路线,成功避开国际警方的追查,悄然回到了卡罗琳医学中心。
这座矗立在莱芒湖畔的白色建筑,表面上是致力于罕见病研究的慈善机构,地下三层却藏着奥库勒斯最核心的基因实验室。
他伫立在顶楼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凝视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山峰被皑皑白雪覆盖,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像极了奥库勒斯高层那些毫无温度的眼睛。
办公桌上,一份摊开的失败报告边缘已被他捏得发皱,咖啡杯里的黑色液体早已冷却,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滑落,在昂贵的胡桃木桌面上洇出深色痕迹。
他脸色阴沉得好似能滴出水来,右手紧紧攥成拳头,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那里还留着上周被加密通讯器金属边缘划破的疤痕,那是第一次警告传来时他失控砸向桌面的证明。
奥库勒斯高层对他此次任务的失败极为不满,已通过加密通讯器向他发出两次警告。
第一次警告的语气相对缓和,加密信息以一串跳动的绿色代码呈现在特制的视网膜投影设备上,要求他在72小时内提交详细的失败报告,包括目标人物米雅的生理特征变化、空间异常波动数据以及行动小队成员的基因序列销毁情况。
第二次警告则在今晨三点零七分抵达,投影代码转为刺目的红色,冰冷的电子合成音直接在他耳蜗植入设备中响起:
“莱茵?冯?伯格,你的‘源头捕获计划’已偏离预设轨道。若无法在满月前将样本M-Y-07带回阿尔卑斯地下实验室,你的‘衔尾蛇’权限将被永久冻结,研究组将由████博士接管。记住,奥库勒斯不需要无法回收的棋子。”
通讯结束时,他注意到办公桌上的金属钢笔突然弯曲成诡异的角度——那是高层在展示他们随时可以“处理”他的能力。
然而,一想到米雅身上展现出的“源头”干预的惊人证据,莱茵心中的愤怒便被强烈的渴望所取代。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银色的加密U盘,U盘外壳刻着奥库勒斯的衔尾蛇徽记,插入电脑时发出轻微的生物电流感应声。
屏幕亮起,上面立刻呈现出米雅的各类监测数据——从脑电波图谱到血液样本分析,每一项数据都标注着“异常”。
脑电波图谱显示她在车祸瞬间出现了0.3秒的δ波断层,随后是强度超过常人23倍的γ波爆发;血液样本中检测到未知的粒子,在离心机中呈现出违背热力学定律的逆向旋转轨迹。
他点开一个视频文件,画面正是那场车祸的现场录像,是他安排在跟随车辆里的针孔摄像头拍摄的。
他反复播放车辆左前轮突然碎裂的画面,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放大每一处细节——轮毂断裂的截面平整如镜,金属碎片飞溅的轨迹毫无规律,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操控着。
更令人震惊的是视频右下角的能量监测曲线,在轮毂碎裂前0.5秒,那里出现了一个尖锐的能量峰值,数值高达987以太单位,与三年前“北极光事件”中记录到的空间裂缝能量特征完全吻合。
“样本M-Y-07……”莱茵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偏执的光芒,仿佛已将米雅视为囊中之物。
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屏幕上米雅的照片,照片里的女孩面色苍白,却有着一双清澈的眼睛,那是他在医院“检查”时用微型相机偷拍的。
指尖划过屏幕上女孩脖颈处的淡青色血管,他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在海德堡大学的博士论文——《论平行宇宙能量交互的生物载体可能性》,当时被整个物理学界嘲笑为“疯子的呓语”。
直到五年前,他在格陵兰冰盖下发现了第一块带有“源头”能量残留的陨石,才被奥库勒斯吸纳。
“我们一定会再次找到你。”他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金属容器,打开后里面并非武器或设备,而是一叠加密档案。最上面的照片上,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亚洲女孩正站在剑桥大学图书馆前微笑,档案封皮标注着“林晓雯,华夏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三年级,代号‘风铃’”。莱茵指尖划过照片上女孩的名字,嘴角浮现出算计的笑容:“完美的接近者——同样的亚洲面孔,还有那篇关于‘跨文化交流中的信任建立’的毕业论文,简直是为接近样本M-Y-07量身定做。”
档案第7页详细记录着林晓雯的软肋:患有罕见遗传病的弟弟正在奥库勒斯旗下的苏黎世儿童医院接受免费治疗,而她的父母在国内的科研项目也依赖组织提供的“匿名资助”。莱茵按下加密电话的通话键,用流利的中文说道:
“通知‘风铃’,启动‘校友重逢’计划。目标人物近期将返回伦敦校区复课,让她以‘英语老师’身份建立联系,重点收集样本情绪波动数据,禁止任何强制接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