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医院的百年樱花树旁,新筑了一座“星归阁”——阁身由“地球老木”与“跨星合金”拼接而成,左侧墙面嵌着从1975年至今的“护理根脉图谱”,标注着湘琴的“暖护根”、直树的“严治根”、樱禾的“融界根”、小远的“拓新根”;右侧墙面是可触控的“根脉续写屏”,能实时显示各星球护理人提交的“文明根脉传承方案”。阁内中央立着一座“根脉鼎”,鼎身刻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鼎内盛放着来自各星球的“根脉信物”:地球的樱花种子、火星的星尘土、冥王星的冰晶、海王星的潮汐石,鼎沿悬挂着湘琴当年的护理包、直树的手术笔记复刻件。
百岁的樱禾坐在“根脉见证席”的软榻上,身上盖着晓衡的女儿晓归织的“星归绒毯”——毯子用地球棉线与二十个星球的特色纤维混纺,上面绣着从湘南医院樱花树延伸至深空的“根脉网络”,每个星球节点旁都绣着当地的护理符号(火星的星尘螺旋、冥王星的冰原守护纹),指尖触碰节点,会弹出对应的根脉传承故事。她胸前的“星际护理联盟终身荣誉主席”徽章旁,挂着一枚“星归坠”,坠子是微型的“根脉鼎”模型,里面封存着1975年湘琴在樱花树下对樱禾说的“护理的根,在人心”的录音,晃动时会传出樱花飘落的簌簌声。
“太奶奶!‘星归计划’今天引发了‘文明根脉该守地球本,还是融跨星魂’的大争论——老护理人坚持‘宇宙护理要以地球根脉为核心’,说‘丢了湘琴的暖护、直树的严治,就不是我们的护理了’;年轻护理人却提出‘火星的星尘护理、冥王星的冰原疗愈该融入根脉’,反驳‘只守地球根,会变成宇宙里的孤岛’,双方已经吵到要暂停‘跨星根脉对接仪式’!”全息投影里,九十岁的小远穿着银灰色深空制服,身后是泛着幽蓝的海王星护理站背景,手里举着“根脉晶片”,屏幕上正播放着争执场景:老护理人拍着根脉鼎复刻件说“当年樱禾去肯尼亚,也没丢地球的茶疗根”,年轻护理人却指着火星护理方案说“太奶奶的茶疗,不也融了肯尼亚的草药?根脉不是死的,是活的!”
樱禾凑近投影,浑浊的眼睛追着画面里激辩的身影,手指轻轻摩挲着星归坠里的录音。一百一十年前,小远还是个在她怀里、看她用地球茶疗融合肯尼亚草药的婴儿;如今,他成了“宇宙护理文明根脉工程”的发起者——不仅搭建了跨星根脉传承平台,还在地球同步轨道建了“根脉档案馆”,把湘琴的暖护案例、直树的严治标准、樱禾的融界经验,都转化为可融合的“根脉模块”,让不同星球的护理人能在守本的基础上纳新,像当年樱禾融草药入茶疗、小远在星衡馆平衡资源共生一样,这份对“根脉本质”的思考,从未被宇宙的文明差异搁置。
“告诉孩子们,别争‘守本’还是‘融魂’,先想‘地球护理的根,到底是什么’。”樱禾的声音带着穿透争执的清醒,指了指身边的红木盒,“里面是湘琴的‘暖护日记’、直树的‘严治准则’、我在肯尼亚写的‘融界笔记’,让他们调出来——地球根脉的核,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心意,不是‘茶疗’‘贴纸’这些形式。只要核还在,融再多跨星魂,根也不会丢。”
关闭投影,护理机器人“归忆”推着载满物件的小车过来,车上放着晓归刚整理的《星归集:宇宙护理文明根脉争议录》。画册封面是湘南医院的樱花树与火星护理站的合影,飘落的樱花与星尘土在根脉鼎上方交织,形成“本魂共生”的图案。翻开第一页,就是1975年湘琴的“暖护根脉记录”:“有患者说‘你们的护理和别家不一样’,不是因为我们有樱花贴纸,是因为我们会蹲下来听他们怕什么。后来我教新护士,先学‘听’,再学‘治’——这才是我们的根。”旁边配着湘琴蹲在病床前听患者说话的老照片,患者握着她的手,眼里满是信任。
再往后翻,是2025年樱禾的“融界根脉笔记”:“肯尼亚部落不接受静脉注射,我把药磨成粉混进茉莉茶,有人说‘这丢了地球护理的根’。可看到老人愿意喝药,我就知道——根没丢,只是换了个让他们接受的样子。后来部落护士学我的方法,还加了当地的‘祈福仪式’,这不是丢根,是让根长得更壮。”还有2155年小远的“拓新根脉日志”:“火星低重力环境下,传统康复训练不管用。我们在训练里加了火星人擅长的‘星尘漂浮术’,老护理人说‘这不像地球康复’,可患者康复率提高了40%——根脉的生命力,在于能适应新土壤。”
“太奶奶,晓归传来新争执点:老护理人拿出直树的‘严治准则’,说‘当年直树手术误差不超过1毫米,现在火星护理把星尘草当主要药,太不严谨,丢了直树的根’!”归忆的电子音带着模拟的辩论现场声,投影幕上,年轻护理人举着火星护理数据反驳:“星尘草的有效成分经过地球实验室验证,误差比直树的手术标准还小!严治的根是‘对患者负责’,不是‘只信地球的药’!”画面里,老护理人沉默着翻《星归集》里直树的笔记,其中一页写着“严谨不是墨守成规,是对每个生命负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