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谷联盟的炊烟在荒原上日渐粗壮,五十把“磐石”步枪整齐列阵的景象,成了周边部落心中不可撼动的威慑。但林砚却在一次卫士训练后,将阿瘸子、阿树等核心工匠召集到军工工坊——他反复查看了当天的射击记录,发现“磐石”步枪在三百五十步外的命中率骤降至三成,子弹飞行轨迹明显偏移,且连续射击十发后,枪管过热导致精度进一步下降。
“‘磐石’能打败黑岩部落,却未必能抗衡巨牙部落的重甲。”林砚将射击记录拍在石桌上,兽皮卷上用炭笔标注的弹着点散乱不堪,“巨牙部落有牛皮甲,三百步外子弹穿透力不足;而且他们的战士擅长集团冲锋,我们需要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度,才能在他们靠近前击溃他们。”
阿瘸子摩挲着刚锻造好的枪管,眉头紧锁:“枪管已经锻得够直了,内壁也打磨得像镜面,怎么还会偏?”阿树则补充道:“弹头是按标准锥角磨的,难道是火药燃烧不均匀?”
林砚走到熔炉旁,拿起一根枪管仔细端详:“问题出在三个地方——枪管长度不够,火药燃气推动弹丸的加速距离短,导致初速度不足;弹头形状不够优化,飞行阻力大;瞄准装置太简陋,‘三点一线’全靠肉眼估算,误差太大。”穿越前的武器知识在他脑海中苏醒,制式步枪的枪管长度、弹头气动外形、机械瞄准具的原理,都成了改进的方向。
改进计划当天敲定,军工小队分成三组,同步推进技术迭代。
第一组由阿瘸子牵头,负责加长枪管与优化膛线。“磐石”步枪的枪管长三尺,林砚决定将其加长至三尺六寸——更长的枪管能让火药燃气充分膨胀,为弹丸提供更持久的推力,从而提升初速度和射程。但加长枪管意味着锻造难度倍增,之前的“分段锻打”工艺已无法保证直线度。
阿瘸子带着锻造工匠们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整体加热拉伸法”:将整根镜铁坯料加热至暗红色,先锻打成较粗的实心铁条,再用特制的钨石冲头从一端缓慢冲孔,边冲孔边用铁锤沿轴向捶打拉伸。“每次拉伸不能超过半寸,不然枪管会弯。”阿瘸子盯着通红的铁条,额头上的汗水滴落在熔炉旁,“拉伸后立刻放进校准槽,用石尺量直线度,偏了就趁热矫正。”
更关键的改进是“膛线”。林砚记得,膛线能让弹丸在枪管内旋转,飞行时更稳定,精度会大幅提升。他指导工匠们用一根裹着细砂纸的圆木,在枪管内壁打磨出两条螺旋形的浅槽——原始条件下无法制作精密膛线,两条简易螺旋槽聊胜于无,却能让弹丸获得基础的旋转力矩。
三天后,第一根加长枪管锻造完成。对着阳光观察,枪管笔直如线,内壁的螺旋槽清晰可见。阿瘸子将枪管固定在支架上,用铅块测试内径,误差不超过两厘,他激动地挥舞着铁锤:“成了!这枪管比之前的‘磐石’结实十倍!”
第二组由阿树负责,优化弹头外形与火药配方。“磐石”的弹头是简单的圆锥形,林砚则要求改成“流线型”——尖端更尖,尾部略带弧度,像荒原上的鹰隼羽毛,能最大限度降低空气阻力。阿树带着木工们重新雕刻黏土模具,将弹头尖端角度从六十度缩小至四十五度,尾部增加了半寸长的弧形过渡。
为了测试不同弹头的飞行性能,他们做了个简易“风洞”——在木盒两端各开一个孔,一端用风箱鼓风,另一端观察弹头在气流中的偏移。经过十几次调整,最终确定的弹头外形,在气流中能保持稳定,比原弹头的飞行阻力降低了近一半。
火药配方也同步优化。林砚发现之前的火药中木炭颗粒粗细不均,导致燃烧速度不一致。他让工匠们将柳木炭磨成细粉后,用细纱布筛选,只保留粒径均匀的粉末;同时将硝石比例从七成二提高到七成五,硫磺比例降至百分之八,木炭比例调整为十七 percent。新配方的火药燃烧更充分,推力更稳定,枪口火焰也比之前小了许多。
第三组由林砚亲自带队,改进瞄准装置。“磐石”的准星只是简单的铁条,缺口也是粗略开凿的,瞄准精度全靠射手经验。林砚设计了“可调式准星”——将准星做成上下可调节的结构,用小铁销固定,根据射程远近调整高度;缺口则打磨成梯形,内侧刻上细槽,便于射手快速找准“三点一线”。
他还发明了“简易标尺”,在枪管侧面刻上刻度,对应五十步、一百步、两百步、三百步、四百步五个射程,射手只需根据目标距离,将准星调整到对应刻度,就能大幅提高命中率。“标尺上的刻度不是瞎画的。”林砚对着工匠们解释,“这是根据子弹飞行轨迹算出来的,距离越远,准星要调得越高,才能弥补子弹下落的偏差。”
十天后,所有改进部件全部准备就绪。林砚带着工匠们在组装工坊进行总装:加长的枪管与铁梨木枪托完美适配,可调式准星和标尺安装在枪管上方,流线型弹头与新配方火药封装的子弹整齐排列。这把改进型步枪比“磐石”长了六寸,重量略增,但整体线条更流畅,枪管上的螺旋槽和侧面的标尺刻度,透着比“磐石”更浓郁的“科技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