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过去了,我已不再是“当日阿蒙”!好在我那时还算留了一份清醒,抓住了时机,与人合伙做了一段时间的毛纱生意。虽不说是赚的瓢满盆溢,但也算是差强人意。不然,我心中的落差岂不是让我气得吐血了吗!“就算是做了市长又怎么样呢?”我的那位同学的话,在我耳畔响起。我确实应该好好地反思,我的人生目标应定位朝什么方向了。难道还能继续如此地浑浑噩噩吗?难道这一辈子就这么为“五斗米折腰”吗?
“你倒说说看,怎么样来改变目前的机关普遍存在的现象?”
未来的区委领导的一句问话,打断了我的心猿意马。各部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作风,我在乡镇工作的那几年,太多的非议传进了我的耳中。我虽非身受,也等同于身受。我是乡镇的党委书记,我不见得会去哪个部门办具体的事情。如果我去部门的话,也不见得会去跟具体的办事员打交道。我必定直接进入局长室或副局长室。正因为我感同身受,而且,我毕竟是从部门出来的,心中的感触自然会比别人多一些。在一次区委召开的区机关各部门和乡镇党委书记的会议上,区委领导让我发言,作一个部门与乡镇如何协调,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好工作的表态。
我的表态是一个即兴发言。发言结束之后,回到原来的座位上。那时,我还在镇党委书记的任上,一旁的区交通局长悄悄地跟我说:
“你这个家伙倒确实有些厉害,你的意思是让我们这些部门围着乡镇转啰!”
我也悄悄地说:“亏你自己也曾当过这么多年的镇党委书记,乡镇是块,部门是线,线不围绕着块转,这台戏还唱得好吗!”
我知道,领导让我表这个态的用意。市场办起来之后,工商部门一直在跟我怄气。他们一直认为,市场应该交给他们部门来管。我自己原本就是这个部门的,我还能不知道这个部门的“六管一打一制止”的职能?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其中的“一打”主体已不复存在。但管理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是,这部门的管理和地方的管理完全是两个概念,这岂是能够混同的!我管的侧重点在于确定市场的发展方向;工商部门的管理其侧重点则在于对经营者所出售的商品的管理,包括产品的质量,商标;有没有假冒伪劣,诸如此类等等。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是相辅相成可以并行不悖的。
在工商部门,我可以算是元老了!不管我离开了这个部门多少年,政策发生了多大的改变,工商管理的性质不会变,这个根本还在。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跟我怄气呢?一直到后来,工商线上的最上级提出了“工商部门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工商部门才算作罢!才算放弃了对市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等上级的明确指示下来之后,才能真正地懂得其中的道理呢?社会的复杂,其实根源于人性的复杂。
听领导提出了这个问题,我顺口答道:“我在部门工作过,后又在乡镇工作了几年,现在又回到了部门工作。我也一直感觉这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改变这种现象,有几个方法可以尝试。”
“哦?”两位领导都很关切地看着我。我说,现在每一年,不是各部门对乡镇的条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了吗!进一步完善这种考核机制,改单向考核为“双向考评”。乡镇为什么不能对部门的办事效率,工作作风,工作态度进行点评呢?乡镇能给予的考评确实很难确定实打实的分解指标。那就打印象分嘛!各乡镇给出的印象分,直接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依据之一;逼迫各部门的负责人在抓好本部门的作风建设上动真格,下工夫,不怕部门的“三难”现象得不到真正的根治。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办法。省得总像前些年那样,刮一阵风,下一阵雨,好一阵子。风停了,雨住了,一切都又恢复到了老样子!讲的文雅一些是“故态复萌”;讲得通俗一些是“死灰复燃”!领导点点头笑道:
“你这个人的点子呀确实像人家说的,总比别人多一些!这张嘴又是得理不饶人!”
点子比旁人多一些,我知道,我存在这个缺陷。而且,我更大的缺点是,我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我总比别人高出一头,我明知这犯了官场的大忌,却不知悔改。还总摆出语不惊人誓不罢休的架式!这不是更加雪上加霜嘛!
(……此处略去218字)
区委、区府很快实施了我提出的“双向考评”办法。乡镇领导给各部门的工作态度,为基层服务意识打印象分。给各部门的领导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压力,迫使他们对本部门的作风建设花大力气。部门为基层服务的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变。
我一直为全区有太多的乡镇而困扰。乡镇太多,公务员的队伍庞大,财政支出增大,也不利于中心城镇发展的远景规划。对加快中心城镇的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阻碍。这涉及到区内的行政区域调整。从部门的职能来说,这自然也是计划与经济部门的份内事。但是,这件事牵涉面太大,是我可以随意提出的吗?好在区长是新调来的,是我所在部门的顶头上司,原本也熟悉。平时不仅说得上话,而且还很随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