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感觉心中很紧张,像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做而没有去做。我发现自己居然在睡觉。周围黑咕隆咚的一片。只有床前的窗帘透出一方模糊的影子。户外有灯光从窗帘边淡淡地透进来。我瞪大眼睛在黑暗中摸索,但是,不管我多么地努力,我仍然看不见周边的景象。我像是猛然想起,呀,明天还要考试呢,心口一阵收缩。随后,深深地自责溢满了我的胸怀……
脱产学习期满后好多年,我仍时时做这样的梦。可见那两年学习、考试的紧张,已在我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但是,许多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回忆这段经历,却再没有任何紧张的记忆。是那时确实不存在紧张,还是我的记忆出现了偏差?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的我,对每一门课都力求看懂弄通教科书,并按照教科书的要求,阅读指定的课外书。这些课外书确实必须读,教科书上的一些理论叙述大部分源于这些课外书。教科书是这些课外书理论的阐述或者是通俗化、细化。按照我那时的读书方法,我常常会将教科书翻来覆去地看,除了那门写作课,所有的教科书几乎都被我翻烂了。
有时,为了加深记忆,或者在其中的句子中出现了疑问,我一时没能理解。便注上眉批,待第二次,第三次看到此处时再细细琢磨。有时是看完了全书,才理解了原委。有时是翻阅了课外书,才弄懂了教科书。那门写作课教材,我却始终认为,按照写作教材的格式去撰写文章,这样写成的文章肯定没有生气。就好像是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哪里还会有自然的灵气?要么雕琢太过,弄巧成拙;要么堆砌过度,呆板臃肿。
江南的私家花园多有假山堆砌者,有几处能具有巧夺天工的神韵的?写文章也是如此,按照既定的模式写出来的文章,哪怕你词藻堆砌的再华丽,文笔再流畅,再优美,也是缺少灵魂的。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美女,只是行尸走肉而已。文章最忌讳的便是既定模式。按照既定模式写成的文章,绝对不可能是好文章。就好像是学兵法一样。兵法人人会学,会背。但能运用巧妙的。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者,古今往来,能有几人?
自古以来,哪一篇传世名作不是别出心裁的?从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用一种他人不曾使用过的叙述手法,以一种清新脱俗的文词和韵律,写出旁人能体会得到,却一直无法表述的内心感受。这才是佳作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我知道,以我的文字功底,作这样的文字评判是不恰当的,难免让人产生偏颇或“傲”字当头的评价,但这样的想法,在那时的我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这使我对写作这一类的教科书弃之如屐。
对其他课程的教科书就不同了。我会将每个学期的那几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科书翻得滚瓜烂熟。使教科书的内容了然于胸。在临近期末学分考试的总复习时,我一般不必再去看教材,而往往反复看教材卷首的章节目录。一边看目录,一边回忆目录条下的教材内容。
我不太愿意采用文科生应考通常惯用的死记硬背的方法。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我读中学时候倒也是惯用的。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并不好。在对教科书的内容尚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依靠突击的方法背出解题的要点,能应付考试,但与自己想真正掌握知识的求学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应对考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考试是过关了。但是,没过几天,突击“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便会在人的记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
所以,常常会有人抱怨说:“才过几年呢?当初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早就忘光了,早就还给老师了。”老师是不乐意接受你回赠的这些东西的,他(她)们只会很无奈,很遗憾。他(她)当初的苦心孤诣,他(她)们的努力都白费了。我想,这应该是老师们听到这样的话时的共同心态吧!
虽然,我的这种学习方法平时花费得时间比较多。可以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来形容。但对知识的真正把握绝对比“死记硬背”的方法,效果好得太多。临考了,我不必在总复习阶段去猜题,去揣摩辅导老师辅导课程的意思。不必临时抱佛脚弄得十分紧张。再说,辅导老师的复习辅导根本与出考题不相干,也许,辅导老师也一样是在猜题呢!考生的猜题建立在辅导老师的猜题基础上,不发生偏差恐怕也难!
而我就不同了。我已掌握了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不管试题出的再偏,我也能答个八九不离十。似乎不太容易难得到我。虽然,我做试卷时的答题。不会像书本上列出的标准答案那么地准确,规范,需要用我自己的语言去归纳,去提炼。但是,学习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几年、许多年,我都能大致记得起当初学习的内容,有些内容甚至已融化在我的言谈中,我所撰写的文章里,已学以致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