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商铺,都涉在水中。河水不再清澈,变得很浑浊。在商铺中,常能感觉到有鱼撞上人的脚踝,但低头察着,浑浊的水中,很难觅到鱼的踪影。大人们的惊叫声和孩子们的欢叫声此起彼伏。大水带给了小镇人诸多不便,也同时带给小镇人许多的惊奇和快乐。就连河中的鱼,也趁着河水,游进了商铺,在人们的欢笑中晕头转向。
已忘了河水是几时退的。水退去后的商铺里,并没有见鱼的踪迹,这是幼年时的我常常感到奇怪的事。我仔细观察这商铺的门坎,商铺的木门坎间,只有细细的缝隙。进了商铺的鱼,根本不可能从那些缝隙中钻出去。
那时的商铺,店面常常采用长条木板,排板拼装而成。店板的顶上是一道木横梁,底下是一道木门坎,横梁和门坎上都对应着凿有一道凹槽。关店时,将长条木板一块接一块拼装进凹糟中,最后将一根方方的木柱插入上下固定榫中,木柱便成了固定店板的木栓和关闭木门的门柱。将店面另一侧的那一扇木板门掩上,门上的铁搭扣扣上门柱的铁攀,店门算是关闭了,开店时,木门开启后,只需拔出那根方木柱,长长的店板,便能一块接一块连接着卸下。将它们整齐地迭放在商铺一侧的檐下,用那根一头固定在墙上的绳索揽过来,将绳索另一头手拴着的铁钩,钩入植进墙壁的铁扣,店门便已开张大吉了。
但是,在这样的木槛中,已进入店铺的鱼,是怎样随着渐渐退去的河水逃之夭夭的呢?难道,游进店铺的都是鲤鱼?随水退去门坎边时,挺身一跃,便跃过了“龙门”?即便是如此,如果这一跃是在白天的话,不可能没有人看见,晚上跃出去是不可能的。长条店板密匝匝地竖着呢?难道真的上天入地了?
用那些长长的店板做学习游泳的工具,是再好不过的。我少年时,便是在故乡的小河中学会了游泳。长长的店板往小河里一搁,稳稳地浮在水面上。初学游泳时,整个人得趴在长板的一头。长板的另一头便很自然地翘出水面好多。爬在长板这一端的人,弯起双腿的下肢在水面上轮流着猛敲,长板便昂带着头,在小河中缓缓向前。初学游泳的人,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而不从爬着的长板上滚入水中,便已算是初步掌握了游泳的入门。
尽管会游泳的人,一看到一头翘得高高的木板正朝他缓缓驶来。知道木板的那头必定卧着一个刚学游泳的“菜鸟”,而忙不迭的避开。至少,初学者已经在水中掌握了自身的平衡。其实,学游泳真是再简单不过。一是平衡,二是呼吸。掌握了这两个技巧,人就能在水中活如游龙了。
看我已能在水中抱着木板乘风破浪了,父亲便已放心离开。他知道,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便能脱离这块长长的木板了。接下来便是一只手抓住木板,另一只手尝试着在水中划动。双脚在水中,也由敲自然转变成了蹬。尽管仍是努力伸长了脖子,不让嘴巴没入水中,但嘴巴已不由自主地在练习着在水中吐气,探出水面吸气了。呼吸技巧的熟练掌握已使身体能在水中自由地浮着。这时,便能真正在水中不再借用这块长长的店板了
少年时期的我,便是这样在故乡小镇的小河中学会了游泳。至于后来在游泳的姿势上,不断地变出蛙泳,蝶泳,侧泳,仰泳,自由泳等各种样式,完全是在水中掌握了身子的平稳技巧和呼吸技巧之后的自由发挥,一点儿也没有神秘可言。
许多年之后,我在县城的游泳池中教女儿游泳,我既不给她救生圈,又没让她穿救生衣,只是让她在齐胸深的水中,屏住呼吸蹲下去,让身子在水中自己浮上来。感觉后背已露出水面后,扭过脖子让嘴巴露出水面,然后,飞快地吐气再吸气。只要吸气后,身子仍然没有下沉,便可以尝试着在水中练习蹬腿和划水的动作了。
女儿从小怕水,幼年时给她洗澡,莲蓬头里的水从她的头顶淋下,她便会哭叫着直跺脚,说是要淹死了。长大后在游泳池中,按照我的方法学游泳,没有多长时间,五十米长的标准游泳池,她已能一次性不间断地游上十多个来回。
故乡小镇的那条小河,便是我学会游泳的天然游泳池。夏秋时节,小河两侧的浅滩上,到处都是学游泳的人,男男女女,水花四溅,欢声笑语响成一片。吓得水中的鱼儿在戏水人的胸腹间乱撞。在小河中间的宽阔水面上总会有游姿优美的男子划动着双肩,从容游过。这让当时初学游泳的我的心中充满了羡慕。
在小镇,真正判别一个人是否已经学会了游泳,便是看他能否不停顿地在镇西的永鑫桥和镇东的孔桥间游一趟。虽然距离并不长,也就两、三百米的泳程。但是,顺着水流游的时候轻松;逆着水流游的时候,却是非常地吃力。别看小河表面平缓,其实,河水有的地方十分湍急,譬如从较宽的河道游到慢慢收束的较窄的河道时,只能使劲地划动着双臂,才能缓缓地朝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