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将云岭村温柔地包裹。
黎曼卿就着那盏昏黄台灯的光,又在笔记本上补充了几条关于“星火计划”的初步构想,直到眼睛传来酸涩的抗议,才缓缓合上本子。
身体的疲惫如同潮水般阵阵袭来,提醒着她这具躯壳已不再年轻。但精神深处,却有一种久违的、类似于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在隐隐跃动。王大爷那片与众不同的菜地,像黑暗中的一簇火苗,虽然微弱,却清晰地照亮了一种可能性。
她熄了灯,在黑暗中摸索着躺到那张硬板床上。身体的酸痛让她一时难以入睡,脑海里却不受控制地反复推演着白天的见闻和刚刚写下的计划。
土地、种子、肥料、技术、劳动力、销售渠道……一个个要素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根强有力的线将其串联起来,才能成为有价值的项链。这根线,就是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
“合作社……品牌……生态……”
她在心中默念着这几个关键词,渐渐沉入睡眠。即使在梦里,那片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菜地也未曾远去。
第二天,她醒得比平时稍晚一些。阳光已经明晃晃地照进院子。
她依旧按部就班地洗漱,做早饭。但心思,已经完全聚焦在了“星火计划”上。王大爷的地是现成的样板,李叔的坡地和意愿是突破口,但还需要一个更具体的、能快速见效的“点火”项目。
吃完简单的早饭,她再次背上帆布包,决定去村里唯一还算公共空间的地方——村委会大院转转。那里有布告栏,偶尔也能遇到些人,或许能听到更多信息。
村委会大院不大,一排平房,门口有个小小的篮球场,旁边立着几个宣传栏。此时已是上午,没什么人,只有一个穿着略显正式、与村民气质不同的年轻男人,正站在宣传栏前,对着上面贴着一张手绘海报皱眉,手里还拿着一叠材料,似乎有些沮丧。
黎曼卿目光扫过那个年轻人。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戴着眼镜,脸上带着尚未被乡村生活磨去的书卷气,但眉宇间却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愁绪和困惑。
她立刻想起了周翠花之前的念叨:
“……就那个大学生村官,小李干部,人是有文化,尽弄些花里胡哨的,不顶用……”
看来,这就是李晓峰了。
黎曼卿没有立刻上前,而是不动声色地走到另一边的宣传栏,假装看上面的政策通知,耳朵却留意着那边的动静。
只听李晓峰低声叹了口气,用笔在那海报上重重划了一下,自言自语地抱怨:
“怎么就说不通呢……这么好的机会,线上推广,利润能提高两三成,怎么就没人愿意试试……”
黎曼卿的目光悄然掠过那张海报。
标题是:“云岭村优质土鸡蛋,线上直销计划”。下面用彩笔写着一些卖点:“山林散养”、“粮食喂养”、“营养丰富”,还画了个二维码。旁边贴着几张打印出来的、像素不高的鸡舍照片。
思路是对的。黎曼卿心中评价。试图利用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直接对接消费者,获取更高利润。这和她想到了一起。
但问题,也很明显。
她缓步走了过去,声音平和地开口:“你是……小李干部?”
李晓峰吓了一跳,猛地回头,看到是一位面容清癯、眼神沉静的老太太,有些惊讶,随即反应过来:
“您是……刚回村住的黎阿姨吧?您好您好。”
他显然也从村民口中听说过她。
“是我。”
黎曼卿点点头,目光落在那张海报上:
“你这个直销计划,挺好的想法。”
李晓峰像是找到了知音,眼睛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去,苦笑道:
“好什么呀,黎阿姨。没人买账。我跟几家养鸡户说了好久,没一家愿意。都说麻烦,不信网上能卖出去,怕被骗,宁愿每次都被那个王老板压价收购。”
他指了指村里小卖部的方向,那个王老板也兼做收购贩子。
“能给我详细看看你的计划吗?”
黎曼卿问。
“当然可以!”
李晓峰连忙把手里的那叠材料递过去:
“这是我做的计划书,还有成本测算和平台选择。”
黎曼卿接过材料,快速翻阅。计划书做得很认真,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能看出来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但看着看着,她的眉头却微微蹙起。
问题比她想象的更具体。
“小李,”
她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他:
“你的想法方向没错。但有几个关键点,可能考虑得不够周全。”
李晓峰一怔,推了推眼镜:
“您说?”
黎曼卿指着计划书:
“第一,定位模糊。‘优质土鸡蛋’?多么优质?散养范围多大?喂的什么粮食?是否有检测证明?市场上打着‘土鸡蛋’旗号的太多了,你没有差异化优势,消费者凭什么信你?凭什么买你更贵的?”
李晓峰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对方一语中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