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电影化制作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狂奔吧”大电影的构想也已埋下种子,然而,所有这些激动人心的未来规划,都建立在同一个基石之上——兄弟团七位核心成员的成功续约。当“仲基制作”的法务部将七份崭新的、厚度远超从前的第三季合作意向书分别送达各位成员的经纪公司时,一场注定交织着深厚情谊与冰冷商业逻辑的无声战役,在无数间会议室、越洋电话和深夜邮件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与以往任何一次合作不同,这一次的谈判背景已然天翻地覆。兄弟团七人凭借《狂奔吧,兄弟!》的爆火,已从“知名艺人”跃升为国民级顶流,他们的商业价值、市场报价、职业规划都已不可同日而语。杜仲基和他代表的“仲基制作”与星锐卫视,面临的是一场与七个急速膨胀的商业帝国进行博弈的复杂局面。
谈判桌两侧:情义与现实的拉锯战
谈判在多个层面同步进行,气氛微妙而紧张。
* 顶层:战略共识与情感纽带。 杜仲基亲自与邓潮、李辰、王祖岚这几位团队中的“定海神针”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沟通。沟通的地点并非正式会议室,而是私密的茶室或家中书房。
* 面对邓潮,杜仲基没有过多谈论数字,而是回顾了从天台泡面到如今辉煌的创业历程,语气诚恳:“潮哥,没有你们七个人,就没有《狂奔吧》的今天。第三季,乃至未来的大电影,我们需要你继续掌舵。这份事业,是我们一起从无到有创出来的,它值得我们一起守护,走向更远的地方。” 邓潮深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目光沉稳:“仲基,我明白。节目就像我们的孩子。钱很重要,但让这个‘孩子’走得更稳、更远,更重要。我会尽力协调团队。”
* 与李辰的沟通则更显直爽。李辰憨厚地表示:“杜导,我信你。你知道我不是只看重钱的人。只要节目需要,只要兄弟们都在,条件差不多就行。” 但杜仲基主动打断了他:“辰哥,你的信任我心领了。但市场有市场的规矩,你的价值必须被充分尊重。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次,必须是一份配得上你‘能力者’地位的合约。”
* 中层:专业博弈与利益最大化。 真正的“硬仗”发生在双方专业的经纪团队与“仲基制作”的商业、法务团队之间。这里没有太多温情脉脉,只有锱铢必较的专业角力。
* 报价的悬殊: 成员们最新的市场报价,相较于第二季,普遍有200%至500% 不等的增幅。而节目组基于整体预算和行业标杆设定的初始报价,与经纪团队的期望值存在巨大差距。
* 权益的拓展: 经纪团队不仅要求匹配身价的薪酬,更在代言冲突、个人宣传权益、番位、剪辑话语权、IP衍生收益分成等方面提出了细致甚至苛刻的要求。陈贺的团队强烈要求保障其个人喜剧IP的独立性;郑铠的团队则对时尚资源的独家性寸步不让;陆晗和宋雨齐的团队更关注影视资源的置换和未来发展规划。
* “友情价”的尴尬: 成员个人出于情谊愿意让步,但其背后的商业团队、投资人、合作伙伴则要求“必须体现艺人当前的市场价值”,否则将被视为“商业自贬”,影响其他合作。情谊在庞大的商业机器面前,显得有些无力。
* 暗流:外部诱惑与忠诚度考验。 谈判期间,各种“风声”不绝于耳。不断有消息传出,其他一线卫视和视频平台拿着空白支票式的合约,试图“挖角”兄弟团中的个别成员,开出的条件优厚到令人咋舌。这些消息真真假假,却无疑给谈判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和变数。
破裂边缘与深夜电话
某天晚上,谈判陷入了最僵持的阶段。陈贺的经纪人因一个独家形象使用条款与节目方争执不下,几乎拍案而起,谈判不欢而散。消息传到陈贺耳中,他正和邓潮、李辰一起吃宵夜。
陈少罕见地没了笑容,苦恼地抓头发:“潮哥,辰哥,这咋弄啊?我肯定想跟兄弟们一起干啊!可我那帮律师和投资人……”
邓潮给他倒了杯酒,平静地说:“贺儿,别急。仲基比我们更想促成这事。给他点时间,他会找到办法的。”
果然,深夜十二点,杜仲基的电话直接打到了陈贺手机上,语气疲惫却坚定:“贺儿,还没睡吧?跟你交个底,你团队提的那个条款,触及了IP的核心原则,我不能松口。但我可以让步的是,在第三季里,为你量身定制一个个人才艺展示单元,并动用平台资源为你接下来的喜剧电影做最大程度的宣传联动。这比一个僵化的合约条款,对你长远发展更有利。你觉得呢?”
陈贺握着电话,沉默了几秒,笑了:“得,杜导,你都这么说了,我还说啥?我明天亲自去跟我那帮‘财神爷’说!”
破局:创新合作模式的诞生
经历了数轮艰苦的拉锯战,杜仲基意识到,必须打破传统的“劳务合同”思维。他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三级火箭”式合作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